雜魚出頭天
對黃之暘而言,尋覓罕見的水產,並不為獵奇或標新立異。他從變化多端的水產,觀察地理環境與人文的匯合;也藉餐桌上的多樣,實踐惜食、慢食、物盡其食的精神態度。
為了深入了解此一概念的意涵,我們跟著黃之暘的腳步來到宜蘭頭城的大溪漁港。夏日萬里晴空,小小的漁港與龜山島遙望,午後,把握早流出海的漁船陸續進港,船靠岸停妥,漁民眼明手快地將船上一籃籃的漁獲卸貨上岸。
放眼望去,這個季節,色澤嫣紅到粉櫻的蝦類是市場上的主力。如懷抱紫色蝦膏,因而被魚販稱「葡萄蝦」的鬚蝦;披覆著橘紅硬殼,造型猶若小龍蝦的角蝦;以及蝦頭碩大,身懷藍綠色蝦卵,被俗稱為「蝦母」的異腕蝦……。
而在主流漁貨中的鶴立雞群的,則屬多數人耳熟能詳的黑喉、紅喉、馬頭與明蝦了。船還在海上,這些搶手貨就已經被盤商預先透過電話指定搶下,壓根兒輪不到拍賣。
但黃之暘格外有興趣的,是非主流的其他品種,涵蓋了漁民所稱的「下雜魚」,即日文所稱的「外道魚」。因著大溪漁港的漁船大多採底拖網,特殊的作業環境與漁法,讓收成中奇形怪狀的海產其實不在少數。
這些魚鮮,因為價格低廉,十之八九採整籃或整盤的形式出售。倘若捕獲的數量多,會獨立盛裝,數量稀少者,則混合販賣。
黃之暘指指角落裡的一盤,裡頭就有身形細長如蛇,已經被剝除外皮的「盲鰻」、身上有著如靶心般深灰原點的「的雕」、或者是有成排亮點(發光器)的「燈籠魚」。
由於行情低賤,這些魚在保鮮處理上常也是差強人意,市場即將打烊之際,甚至有小販喊出「一盤50、三盤100」的咋舌低價,「觀光客會買,往往也只是因為便宜。」黃之暘不無感慨。過了當日,鮮度不再後,它們最終的命運不是被低價收購,加工成飼料,就是被當成垃圾直接丟棄。
產地市場常能見到,因數量較少,被集中販售的魚鮮。光這一簍就包括了石斑、石狗公、雀鯛等不同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