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之島薈萃多元文化
然則,如同洪晧倫栽植在工作室庭院中的一株蝶豆花,這一種在泰國、馬來西亞常見的植物,近年在台灣迅速流行起來,因其花朵中富含花青素成分,是絕佳的天然染料,東南亞國家的人拿它入菜,洪晧倫則取來製成顏料。──這樣的現象暗示著,即便是來自土地環境的自然色彩,也是不斷流動的。
過去的人們,為了取得特定的顏色費盡了千辛萬苦,不計代價,在科技發達、交通運輸、資訊交換愈便捷的今日,再罕見的顏色也不足為奇,色彩的百花齊放,是全球化下的結果,也是各方文化彼此震盪、交流的展現。
在這應有盡有的選擇中,偏好什麼樣的色彩,不僅是世代審美的差距,更仰賴訴諸相同的文化脈絡與生命經驗的共感。正好比人口不過四百餘戶的馬祖南澳聚落,為了推廣使用特定色彩,「北緯26度島嶼顏色」團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與在地居民進行溝通、討論。
而在聚集了各方新舊移民,高度發展的商業都會區,若無強制的法律約束,勢必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觀。就如同走在首善之都台北,有著沿用清代「和璽彩畫」官式色彩的故宮博物院、兩廳院;也有日治時期,由日人建立,採用紅、白、灰三色的總統府;還有建於戰後,深受現代主義影響,清一色的白色商辦大樓;更別提是住商混合的民房,各色各樣的面磚、店招、遮雨棚與鐵皮屋頂……。
更多元的現代化材質、不同的產業、不同背景的族群,共存一地的繽紛景致,正是台灣人的日常,「正面地來說,這是一種民主的表現。」文資研究工作者凌宗魁說。
如同日本文化中有所謂的「和色」(傳統色),許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色彩上有其強烈鮮明的喜好與表現,但在廣納各方移民的台灣,說不上有什麼代表性色彩,這現象背後反映的,更是台灣文化歷史的獨特,在這幅員不大的島嶼,短短數百年之間,融合各方族群,夾帶著截然不同的身世背景共處一地,沒有獨霸一方的權威,反倒是在這流動變化中,以其調和、融混的能力見長。因此回頭來看,當我們試問起:台灣色,是什麼顏色?在這紛呈的國度,所有的色彩都是缺一不可的存在。
〈台灣土地紀行系列〉(洪晧倫/台灣大地原色工作室提供)
〈杉林溪‧植顏〉(洪晧倫/台灣大地原色工作室提供)
「用植物,畫植物」、「用在地,畫在地」,藝術家的浪漫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