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果力文化提供)
書名:小鎮專門店
(果力文化提供)
作者:台青蕉
繪者:蔡政諭
定價: 420元
頁數:192頁
出版:果力文化
電話:02-2715-2022
小鎮的四大天王,
搖擺著過往的特色產業
身為旗山人,如果不知道風靡旗山的四大特色店家,會被老人家在心裡笑話。在民國五○年代,各踞一方的產業就是「枝仔冰城」、「米粉亮」、「冬瓜春」與「芎蕉廷」,當年講到這四個傳統產業的代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號稱大王不是沒有原因的,賣最多、賣最好絕非最重要的,要當「大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地方的貢獻與白手起家的過程。
旗山在日治時代逐漸興起,日本人多利用旗山當據點,深入前往高雄山區運送物資與開墾荒地,製冰代表食物保存的後援,當台灣成為日本皇軍的南進基地,各地製冰業就紛紛展開。製冰需要電力,一九○八年美濃竹子門發電廠開始運轉,一九一四年開始提供穩定的電力到旗山地區。除了糧食相關,日本人追求落葉歸根的習性,也是製冰廠設立的原因。說來可怕,但每次聽旗山老人家說,日本人在台灣過世,大體以冰塊冷凍在旗山太平寺助念後,過了太平橋,到旗山火車站送到港口,再回到日本安葬的過程,完全可以感受那個年代對於製冰產業的各種需求。
枝仔冰城帶動台灣吃冰風潮
一項以枝仔冰為名的產業就在此時誕生。大正九年至昭和六年(一九二○至一九三一年),大量的甘蔗、香蕉移工持續湧入,十年內旗山的人口快速增加近五千人,長工務農要備足涼水,旗山民間消費的冰品速度加倍。一九二六年,鄭城就以銷售枝仔冰,推動了他的冰品王國。他用旗山糖廠的砂糖煮水後,利用粗鹽和冰塊將裝在小鉛盒內的糖水結凍,在路邊騎著鐵馬兜售。這種移動式的冰品,讓人們可以在不同角落享受冰品,而後冰棒產業在台迅速掀起旋風,寫下了台灣冰棒歷史。
從枝仔冰城後,全旗山開始流行冰品風,旗山仕紳吳見草、街長陳順和等人看到冰品的商機和需求,在枝仔冰城開業的兩年後,也紛紛加入冰品大戰,成立旗山製冰公司,也就是旗山製冰廠,此後冰果室產業就如雨後春筍般在旗山擴散,「第一醫生,第二賣冰」的諺語也快速流傳開來。這種邊走邊吃冰的習慣,有人說和平埔族逐水草而居的習俗有關。移動式吃法的特殊文化,是遊客走在旗山人聲鼎沸的「本通」老街街道,望著老建築的美麗時,不可不體驗的樂趣。
冬瓜茶大王的發跡
居然是看電影
除了冰品的生意,旗山的戲院「旗山座」於一九三九年開業,在旗山本通地帶(今中山路)的媽祖廟旁掀起了另一波地方發展的契機。因為娛樂產業的掛牌營業,讓周邊相關的店家立刻發展起來,沈建春也在此經營冬瓜茶生意,從攤車銷售到在戲院旁開設建春冰果室,冬瓜茶成為旗山人看電影必喝的飲料。談到建春冰果室,大家最懷念的就是一盤黑糖薑醬配番茄,或一杯木瓜牛奶的滋味,看戲完坐在冰果室內吃剉冰那清涼消暑的感覺。
可惜戲院在民國六十八年就全部拆除,少了戲院的加持,生意下滑,再加上冰果室有長輩沉溺賭博,後代無法繼續承接,打著用新鮮冬瓜熬煮的冬瓜春,從此在旗山成為絕響,但這卻是老旗山人懷念的滋味。
獨樹一格的米粉產業
說到四大天王中的米粉產業,乍聽旗山有米粉工廠,應該會和許多在地人一樣搞不清楚狀況,但其實在日治時代,旗山的米粉產業就極為盛行,據文獻記載,在昭和年間旗山曾經有五間米粉工廠。
米粉是中國南方的飲食文化,來旗山開墾的居民多半是泉州、漳州的移民,自然有食用米粉的習慣。此外米粉可以保存米飯的價值,還可以變成辦桌裡不同的菜餚。旗山位於高雄農業區的中心,農產加工自然成為強項,但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回想起新竹的米粉為何有名,就是因為新竹號稱風城的特質,讓米粉得以快速風乾,保存風味。而旗山米粉Q彈的特質,也是因為旗山位於下淡水溪畔的氣候,產生的風與台灣南部雨季集中的特性,讓米粉在陽光強烈的熱風中,也達到快速烘乾的效果。
從米粉亮到福田米粉
旗山米粉當年的盛況,隨著國人飲食消費習慣改變,目前只剩下昭和七年(一九三二年)開業的隆盛米粉工廠還在經營。當年的老劉老闆,白手起家創立米粉工廠,後來傳給三兒子,名為「福田米粉」。店門口擺滿不同粗細的米粉、乾米粉、濕米粉、自家產的關廟麵等,工廠傳來陣陣馬達聲,整把白拋拋的米粉,跟著管路和蒸氣推了出來,老闆順手扯了一小段給我,入口Q彈好吃。問起米粉的記憶,後代劉福田先生說,過去的工廠設在溪畔,經常用牛車將一把一把的米粉,載到旗山溪旗山橋的橋下,在太陽曝曬下晾乾一整天。只要經過旗山橋往旗尾的路上,都可以聞到曝曬米粉的味道、看見一整批米粉在曝曬,與橋邊的甜根子草相輝映,傳來米香。
上一代老闆和枝仔冰城老闆是熟識又是鄰居,當年決定做米粉,也有一部分是他的建議,兩個大王英雄惜英雄,創業過程辛苦,卻創造了地方的經濟特色。劉福田說,現在經營的福田米粉,米的進貨成本一斤六十元,但米粉一斤售價只有三十五元,在龐大的成本壓力下,消費習慣的改變,讓貨品也搭配炊粉進行製作好降低成本,但若有需要也可製作純米米粉。目前年將七十的老闆劉福田,也準備將事業交給第三代兒女經營,希望透過傳承,繼續經營旗山米粉產業,讓更多人知道米粉亮的故事,吃到旗山地方的米粉滋味。
香蕉大王不只因為香蕉
四大天王雖然各有強項,但香蕉是旗山近代發展的重要產業,我也是種香蕉的,所以特別有感。談起旗山香蕉大王,由於以香蕉發跡的人不少,像是出任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代議員的蔡風苔、溪洲武鹿張家的張士錐近百甲蕉園、溪洲陳家、郭家等都算得上是大王級的,聘請的農工少說也有百人,但在旗山說到香蕉大王,大家心中卻只有「盧廷」一人,除了他種植大量的香蕉外銷,也因為他家白手起家後的親切的行事,受到地方鄉親的愛戴。
說到盧廷,他出生單親家庭,由媽媽撫養長大,家裡沒錢給他上學,但他靠著自學,閱讀過期的報紙,學習日文,又因為做人誠實值得信任,被旗山糖廠聘為工友,受到日本長官的賞識。他很有經營頭腦,存了一些錢買田種香蕉,靠著細心又服務周到的經營,在地方打出名號。以R字為商標的香蕉,品質好、服務好,受到日本人的喜愛。這個香蕉大王盧廷出了名的堅持與和善,不只是白手起家田產很多,他做人的哲學流傳至今,依舊讓大家津津樂道。
「潺潺豬肝切五角」,走入旗山飯桌老店,講得出這句話的人,年紀稍長的老闆就會回他:「你也認識香蕉大王嗎?」早年物資缺乏,豬肝是高價的菜餚,成功經營香蕉產業的盧廷,勤儉為本的他不改庶民生活。一份一元的豬肝,他硬要老闆切五角就好,看得出這位大王是出了名的節儉,也看得出他與一般民眾沒有距離的行徑。旗山人口耳相傳的盧廷「農會領款」故事,就是盧廷去農會辦事時,新來職員小姐看他穿著沾滿棕黑色的蕉乳汗衫,以輕視的態度服務,後來盧廷身段柔軟的提出要提領可能讓銀行無法放款的金額,驚動農會總幹事高水出面道歉。最後,他不願因此讓年輕職員辭去頭路,以長輩的慈悲心腸化解農會內的懲處,替農會「以農民為本」給年輕人上了一課。看得出盧廷在地方人眼中,就是這麼平易近人,甚至他兒子盧中義當選縣議員為鄉里服務,每個任期都賣掉三分之一田產,為地方服務,就會了解到盧家在旗山的付出。
旗山的四大天王搖擺著
過往的特色
四大天王都曾盛極一時,但因為旗山香蕉外銷產業逐漸沒落,小鎮的老店物換星移。「枝仔冰城」轉型企業化經營,目前已經走向大企業的路線;「金蕉廷」因為子孫的凋零和香蕉產業的衰落失去光彩;而早期位於旗山戲院對面的「冬瓜春」早已不知去向;「米粉亮」則是靠著子孫的承接,持續經營傳統產業。台灣的經濟搖擺著前進,天王的後代能合體宣傳旗山的一天,就是地方懷舊產業復興的里程碑,不知道這里路有多遠,但他們曾經在地方創業的故事已深深烙印在我們心中。
看戲要配商店街與冬瓜茶才有味道
「不到午夜,旗山戲院沒有散戲,我們店就不會關門休息。」在旗山永安街口經營天時鐘錶的鄭國雄,談起當年戲院的盛況,仍舊是眼神閃亮,進入時光迴廊,旗山戲院種種記錄的是鄉村曾經的輝煌景象。
戲要往人多香蕉多的地方去
翻著歷史課本,我墜入了時光的河流中,回到一八九五年,日本人領台,積極建設旗山成為進入六龜、甲仙、茂林、那馬夏等地開採樟腦、林木與撫番的據點,逐步進行旗山的都市規畫。到了一九三○年代左右,旗山香蕉產業的年生產面積,已經高達近一千甲,人口超過一萬五千人,如此暴增的人口加上經濟崛起,不禁思考要以具規模的育樂產業來發展地方,這也是旗山戲院風光的開始。
一聽到老人家說,旗山戲院當年叫做「旗山座」,不由得精神抖擻。在現代影像戲劇的萌芽時代,戲院就在本町商圈,掀起旗山市區的現代藝文再造。據旗山文史工作者阿財伯調查,旗山戲院設立於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年),雖然比起台灣第一座在台北設立的戲院「東京亭」(一八九六年),晚了四十五年,卻是地方經濟產業崛起的重要發展指標。旗山座由三文興業株式會社所建造,大股東是剛卸任旗山街長的吳見草以及後來擔任旗山鎮長的吳尚卿,戲院開幕,成為旗山火車站至大菜市場的商圈中點,也是地方人文推廣重要的里程碑。
戲院裡藏著大家的童年
二次大戰前的一九三○年代,台灣各地戲院吹起歐洲風,比起先前簡易的空間,各地戲院建築都充滿藝術氣息,燈光音響也有所搭配。旗山座當年就坐落在旗山媽祖廟旁,戲院門面向著老街,斜對面則是旗山永安街,戲院的建築樣式有著羅馬建築風格的山牆,正門二樓立三柱,氣窗為三連拱,還有左右兩個牛眼,建築體白色的石灰抹壁,頗具典雅氣息。
旗山畫家盧小姐,小時候就經常跟著哥哥前往戲院,她印象中裡頭有數間廂房是提供給前來表演戲劇、歌仔戲等劇組人員過夜和梳化使用,兩側有側門可提供散戲人員疏導,前門有兩扇門進出,中間為售票票口,票口後方的上面為電影播映房。室內座椅為木頭收納椅,有一個大舞台提供演出,舞台上方則是大銀幕,戲院前方設置鐵柵欄,引導排隊買票。
她對旗山戲院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哥哥先去買票,因為現場人潮多,就有不知名的婦人想把我帶走,後來我死命拉著鐵欄杆,才沒有被帶走。」盧小姐說,當年的人口販子都會到處拐騙小孩,如果當年在戲院前被帶走,可能改變她的一生,幸好她夠機伶,也為戲院的童年記憶,留下一個慶幸。
複合式經營,不只看戲也看劇
一九四一年,全台有一百六十八家戲院,但經歷二次大戰空襲、經濟蕭條等,許多戲院停止營運,一九四五年後剩下了一百四十九家,但旗山戲院成功躲過戰爭的洗禮,繼續營運並蓬勃發展。民國五十年左右在旗山戲院擔任票口小姐的蔡阿嬤說,看戲的人非常多,除了播放像港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片《龍鳳雙飛》、日片《宮本武藏》等知名電影,也有一些歐美片,此外也常有像是布袋戲、歌舞團或是明星登台演出,隨片登台的明星像是黃西田、王哥柳哥等,都曾來過和觀眾見面。
當時旗山戲院有五個時段,播出不同電影或演出節目,下午兩個時段,晚上兩個時段,遇到假日也會有早場時段,其中的新吉歌舞劇團、藝霞歌舞團讓蔡阿嬤印象最為深刻。住在大溝頂的蔡阿嬤說,「新吉歌舞劇團演的話劇就像是現在的連續劇,每次表演的劇情連續,高潮迭起,每次都是演到高潮處結束,欲知詳情下回分曉,讓觀眾繼續來看戲。」當時旗山戲院當紅的如新吉歌舞劇團,知名歌手有洪一峰、文夏等,都常來登台演出。過去《血戰噍吧哖》(一九五八年)在台灣造成轟動,吸引許多從影片拍攝的場景所在地如南化、玉井的人,騎腳踏車或坐車來旗山看戲,可見當年播放的電影,若能夠讓觀眾感同身受,影片就會大賣。
老旗山人口中的戲院盛況
在戲院舊址不遠處的賜安藥局涂老闆,經歷了戲院大起大落,「晚間電影最後在晚上十二點左右結束,但人潮要一直到兩點才散。」這是他對戲院帶動地方發展的第一印象。涂老闆說由於看戲的人多半踩鐵馬來,停放在戲院前要收一角的停車保管費,如果單車亂停很容易被偷牽,因此很多熟識的客戶為了省錢都會把車放在賜安藥局,此藥局也跟著看戲的人開到十二點,看車的服務也會讓客人來店內光顧。
小時候差點被人口販子拉走的回憶,並未讓盧女士對戲院產生負面的觀感,高中時,還跑去戲院看《西施》系列影片,當時西施剪成上下集,有《吳越春秋》和《句踐復國》兩片,還看過《梁山伯與祝英台》,當年戰後盛行古裝片,幾乎場場爆滿。旗山戲院的繁華過去,不只在昭和年間,也延續到戰後經濟起飛的年代。身為旗山的一分子,因為認同感的作祟,曾幾何時也想好好參與這地方戲院的爆滿盛況,我帶著羨慕的眼神,在這些曾經去過戲院的人談話中,得到慰藉。
吆喝看戲的宣傳車
「來喔來喔!看電影喔!」擔任旗山戲院宣傳車司機的郭瑞昌吆喝著,為了大溝頂的電影《香蕉姑娘》,他開著車子重出江湖。他說旗山有名的南林汽車行因為和旗山戲院簽約,在沒有人包車的時候,就會讓車行司機的他開車到處宣傳擔任戲院的宣傳車。他初為學徒還沒有駕照,但當年的潛規則是,警車是不抓宣傳車的,就讓他上路實戰。
當年旗山戲院的宣傳車,就是改裝車子的頂部,由戲院出錢製作一個鐵製看板,然後用類似皮帶綁在車子的前後防撞桿上,保持車子平衡。提起擔任電影宣傳車的司機,郭瑞昌非常自豪,因為當時資訊不發達,戲院的電影都要透過宣傳車,在大街小巷,甚至在偏鄉地區熱烈放送,邀請大家來旗山看戲。當時開車編制約三人,一人開車,一人拿麥克風講話,一人發傳單,傳單上會印好這檔戲的主演與其他演員,甚至有歌星明星來登台,也會在傳單中刊出。
說到車子放送路線,都是從旗山戲院門口出發,約三小時的時間,緩慢走入嶺口、手巾寮、內門、大林、杉林等地區,可見旗山戲院的客群涵蓋附近鄉鎮。當時明星登台,經常都是搭配電影歌曲,或者是戲劇的男女主角,在電影演到一半時,由歌星搭配樂團現場見面或演出,演出完後再繼續播放。
旗山戲院都吃這一味
看電影的零嘴,大多都是路邊攤位或戲院販賣部銷售的瓜子、花生、枝仔冰、燒酒螺等食物,「但飲料一定要配冬瓜茶、青草茶和楊桃湯才對味。」劉先生回憶起年輕時的戲院說,這些台灣看戲「口感」,不是可樂爆米花可以取代的,這些食物搭配影片的高潮迭起,才有豆漿配油條的對味感。
旗山戲院對面早年是號稱冬瓜大王的健春冰果室,來一杯冬瓜茶,或者朝林鮮果汁的楊桃湯消暑看電影。看完戲,客人也都會前往戲院旁的華榮經濟食堂、南松飯店吃飯談天,如今現在永安街與中山路的轉角口,宜芳魷魚傳承了食堂的料理,經營地方小吃。為了過過懷舊的乾癮,坐在宜芳魷魚店,懷念戲院的一切,就是找尋遺跡最好的消遣。
旗山戲院的最後一里路
旗山香蕉產業的興盛,到了一九六九年的「金飯碗」事件爆發,主持外銷的青果合作社主席吳振瑞被迫入獄,農民賴以為生的香蕉大王無法主持對日產銷,加上日益嚴重的香蕉絕症「黃葉病」影響,支撐電影產業的兩大支柱人口與香蕉,開始負成長,旗山鎮的香蕉產量,從民國五十八年的七萬多公噸銳減到民國五十九年的四萬多公噸。民國六十四年中日斷交,因為看戲人口逐漸減少,地方經濟開始走下坡,旗山戲院因設備老舊歇業,結束了三十六年的戲院光景,戲院拆除後已改建為四棟透天厝,經過老街早已看不出戲院曾經存在的樣貌。
電影香蕉姑娘
旗山人出資,在民國六十年成立進益影業公司,籌備拍攝《蕉園男女》,是地方為了推廣自己產業,傳為佳話的壯舉。《蕉園男女》電影,地方人稱「香蕉姑娘」,於民國六十一年,由知名導演與演員田清,拍攝第一支以香蕉為主題的本土台語電影,也是史上第一支以旗山為場景的電影。這讓旗山的街道、河道、鐵路、蕉園、集貨場等生活場域,甚至旗山的酒家女文化、特種行業的三級片橋段,成為保守年代全國觀眾熱烈討論的話題,而「鄉村」的榮景也讓全國各界對於旗山與香蕉產業有著浪漫的想像。雖然電影公司拍完片後就倒閉,但《香蕉姑娘》一片,卻成為台灣國片的重要文化財,也是旗山老一輩家喻戶曉的當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