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東方諾貝爾獎」而成立的唐獎,第二屆頒獎典禮於九月底甫在國父紀念館風光落幕。六位獲獎者及代表人,從上屆得主手中接下獎座。他們於世界能源、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領域的貢獻卓有成就,享受榮耀之際,也為台灣關注的能源、生技發展等議題,帶來經驗的交流與分享。
唐獎是台灣第一座針對全球個人或機構而設置的國際級學術獎,兩年一屆,2012年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捐款成立,設有「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4個獎項,每個獎項金額高達新台幣5,000萬元(其中4,000萬頒發給得獎人,1,000萬元則為相關研究補助經費)。獎金金額高於諾貝爾獎,是國際間獎金最高的學術獎項。
今年6月中,唐獎教育基金會公布第二屆唐獎「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獎項得主。「永續發展獎」由美國科學家羅森‧費爾德(Arthur H. Rosenfeld)獲得、「生技醫藥獎」則由伊曼紐‧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及張鋒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而「漢學獎」得主則是漢學家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法治獎」則由加拿大法學家路易絲.阿爾布爾(Louise Arbour)獲得。
由企業家尹衍樑(中)所創辦的唐獎,第二屆頒獎典禮在國父紀念館舉辦。「永續發展」、「漢學」、「生技醫藥」與「法治」獎項六位獲獎者及代表人台上合影。
能源效率教父:羅森費爾德
獲得永續發展獎的美國科學家羅森費爾德,於1970年代二度協助美國加州政府度過能源危機,其後不斷致力研發省電燈泡、智慧窗戶等節能科技。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表示,羅森費爾德最為人矚目成就即是他於「能源效率」的貢獻。此前評選時,各界推薦名單約有兩百多人,最後則由羅森費爾德雀屏中選。
羅森費爾德被譽為「能源效率教父」,畢生致力於能源效率領域的創新。他過去曾在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創立「建築科學中心」,研發出省電燈泡及高頻電子安定器。而此科技出現之後,使得緊湊型節能螢光燈普及,並較傳統照明節省3/4的能源,耐久性還超過10倍以上。另外,羅森費爾德的另項前瞻性發明,是「智慧窗戶」,能使光在穿透窗戶照亮室內的同時,還能阻擋戶外熱度,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除了能源科技的貢獻,羅森費爾德也極力推動新型能源政策,在1970年代加州面臨電力短缺危機時,不畏社會鼓吹建造燃煤火力發電廠的聲浪,提出不需加蓋發電廠,只要大幅增強電力使用的效率就可解決。
這項論點說服了加州政府訂定能源效率標準,加強諸如冰箱、冷氣機等家電的能源效率,讓往後25年的加州耗電率大幅下降,省下300億美元的花費;估計至2030年,能替全球省下1.8兆美元的能源支出、7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羅森費爾德的貢獻,讓52位頂尖的能源效率科學家在2010年時,提出一個新測量節省能源的單位,就稱作「羅森費爾德」,而1個「羅森費爾德」就等同於節省30億度的用電之意。
此回獲獎,高齡90歲的羅森費爾德不便搭機前來,委由學生阿胥侯‧賈吉爾(Ashok Gadgil)代為領獎,並發表演說。賈吉爾在1973年拜師羅森費爾德門下,恰巧遇上美國能源危機, 而一同參與能源效率研究。羅森費爾德至今仍持續投入研究,除了致力能源效率議題,近來也投入室內空氣流通,以及水資源的淨化研究。
被譽為能源效率之父的羅森費爾德,於1970年代多次協助加州政府度過能源危機,其於能源議題的效力和研究成果,為人稱道。
漢學絕非現代化的阻礙
唐獎教育基金會設立「漢學獎」,除補足現今國際獎項的不足,更因漢學是西方世界認識東方文明的重要學問,也是廣義中國研究的最大公約數,旨在將漢學放在更寬闊的空間與亙古的歷史脈絡,讓唐獎漢學獎成為世界獎項。今年得主狄百瑞教授具體實踐引領東、西方學術的焦點和潮流,為當世儒家與世界的橋梁。
高齡97歲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狄百瑞,在近70年的學術生涯中,編寫30餘冊專書,對中國儒學思想的研究及推向國際貢獻卓著,為西方儒學研究的開創性人物。
狄百瑞二戰從軍期間,在太平洋戰區負責軍事情報工作,熟稔東亞文化。戰後他重返母校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53年取得博士學位,並留在母校任教,對美國學界的東亞研究影響深遠,1990年退休轉為榮譽教授,2013年榮膺美國「國家人文獎章」。
狄百瑞的儒學研究始於明末清初儒學家黃宗羲巨著《明夷待訪錄》,希望藉此從中國歷史內部理解中國問題,擺脫以西方理論和價值研究中國政治制度,並在1950年代成為美國倡導新儒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多年來,狄百瑞的研究多圍繞在兩大主題:一是由歷史的視角討論程朱儒學發展的歷史與演變,《道學與心學》、《心法》為代表專著;二是關注儒學對個人和自由的重視,主張儒學是東亞地區的文化資本。近年他則專注於中西文明的比較和互補,主持翻譯東方經典計劃,推動不同文明對話。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與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王德威指出,狄百瑞主持哥倫比亞大學的東方經典翻譯計畫,翻譯超過150本的經典書籍,為美國亞洲研究奠定良基,「我真正的體會到一位非華裔的學者,對於中國傳統知識的熱忱、他的信念,以及他的批判精神。」狄百瑞對於儒學的推動不僅於肯定或批判中國文化,儒學的重要性在於彌補西方文明的不足,並將東西方對話擴展到全球。
雖然年過9旬,狄百瑞仍於2013年出版《偉大文明的對話》(The Great Civilized Conversation: Education for a World Community),推動人類文明對話。前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指出,狄百瑞的漢學觀,不僅為西方世界帶來全新觀點,影響力也擴及至華文世界。尤其他的著作《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年年再版,是許多漢學研究者架上必讀經典。
代替狄百瑞前來領獎的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與中東委員會主任鄭義靜,亦是狄百瑞學生,她於演說中提及,狄百瑞的漢學研究,其中的核心觀點即是:漢學絕非現代化的阻礙。
此回獲頒唐獎漢學獎項,高齡97歲除委由學生發表演講,代替父親狄百瑞前來領獎的布瑞特‧狄百瑞(Brett de Bary),也因感受父親身上對東方文化研究的熱情而深受啟蒙。
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的布瑞特,專長研究領域為日本比較文學、現代文學。她憶及兒時即曾隨父親客座而旅居日本、印度等國家,接觸到東方文化,也學習父親透過宏觀角度與各種不同文明與經典對話,鼓舞她投入東方文化研究領域。
美國工程院院士阿胥侯.賈吉爾代表永續發展獎 得獎人亞瑟.羅森費爾德在台北發表演說。
基因編輯平台,生技重大突破
唐獎本屆生技醫藥獎項,則由法國微生物學家伊曼紐‧夏彭提耶、美國RNA結構生物學家珍妮佛‧道納及美籍華裔生物工程學家張鋒以開發出突破性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系統」,對哺乳類及人類細胞進行基因體編輯,大幅改革生醫研究與疾病治療策略的成就,榮獲獎項。
有「人類生命藍圖」之稱的基因體高度複雜,研究者要從30億個核苷酸(DNA結構單位)中,找到某段DNA進行「編輯」,修改剔除有缺陷的特定基因,如同大海撈針。但夏彭提耶、道納與張鋒等人所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體編輯平台成功突破限制,精準有效率地修正、擴張到人體治療,甚至有機會用於新生物能源的開發及作物改良。
「CRISPR」是細菌抵抗外來入侵DNA的後天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存有先前感染細菌的病毒RNA,就像「通緝照」,若遭同樣病毒再次入侵,便可認出此病毒,進而切斷其遺傳物質並摧毀。其中切斷病毒DNA的「Cas9蛋白」好比一副剪刀配上了「GPS導航系統」,經由某些RNA當嚮導,找到特定一串DNA並切斷。
時任瑞典優密歐大學分子傳染病醫學副教授的夏彭提耶,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及分子暨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道納,率先發現有2種RNA負責將Cas9導向目標基因:CRISPR RNA(crRNA)與反式激活crRNA(tracrRNA),並且二者合而為一也能發揮作用。
如同影片剪輯般,CRISPR/Cas9平台不只能殺死病毒,也能用來編輯基因組。另一位得主,年僅34歲的華裔科學家張鋒,率先於哺乳類及「人類細胞」進行基因體編輯,更進一步改良「同時編輯多個基因」、「同源性基因修復」的實驗辦法。
長久以來,生技領域都曾夢想有朝一日有效編輯人類基因體,為醫療領域帶來貢獻。而夏彭提耶、道納及張鋒三位博士所開發的CRISPR/Cas9平台,編輯基因體的效率和精準度都是空前的。此項突破也對科學和醫學領域帶來重大衝擊,從近期相關主題的研究著作發布量,就可一窺端倪。2010年,這類領域研究僅不到50篇,截至2015年總數量已大幅成長。CRISPR/Cas9基因編輯平台問世後,外界預期,生技醫療將是最直接受惠領域,未來將可應用在修復先天缺陷基因、消除致癌的突變基因及切割入侵的病毒DNA。
唐獎漢學獎得主狄百瑞,在近70年的學術生涯中,編寫30餘冊專書,將中國儒學思想的研究及推向國際貢獻卓著,為西方儒學研究的開創性人物。
阿爾布爾:法治是善的力量
「法治獎」得主,加拿大法學家路易絲‧阿爾布爾,長年關注轉型正義、獄政人權、廢死議題,最為外界肯定的是在1996年至1999年加入國際戰犯法庭,針對南斯拉夫與盧安達內戰種族屠殺起訴國家領導人。
她在擔任安大略省上訴法院法官時,曾主持調查女子監獄施虐的事件。此事件不僅違反受刑人的基本權利,更觸及到女性跟少數族裔受刑人所應得到妥適待遇的議題。
調查結束後,她提出《阿爾布爾報告》,建議將獄政管理回歸憲法與法律管制之下,並針對獄中女性受刑人、少數族群相關人權益提供建言,開啟加拿大獄政改革。
此外,阿爾布爾在擔任加拿大最高法院大法官時,也就多項人權議題作出判決與撰寫意見書。值得一提的是,阿爾布爾協助法院宣告剝奪受刑人投票權的法律違憲,為受刑人爭取投票權。她主張不應該因為受刑人在監獄服刑,就忽略其基本權利。
阿爾布爾在1996年受聯合國安理會任命,擔任前南斯拉夫國際戰犯法庭(ICTY)與盧安達國際戰犯法庭(ICTR)共同首席檢察官。
由於當時2個國際法庭在草創階段,雖受外界注目,但要達成審判戰犯的目標還是相當困難。但阿爾布爾突破資源的匱乏,紮實蒐集證據,並克服各種複雜國際政治的障礙,說服各國和北約組織與其合作,成功逮捕重大戰犯,起訴前南斯拉夫獨裁者米洛賽維奇等人。
由於此次國際刑事法庭審理的成功,確保國際刑事司法能有效實現,對於冷戰後因各種族群、宗教、文化因素,飽受衝突蹂躪的各個族群,建立實現正義與和平的救濟與弭平創傷的制度。
阿爾布爾1999年卸任國際法庭首席檢察官職務後,返回加拿大並進入最高法院擔任大法官。2004年接下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一職,成為全球人權保護的代表。
長年關注廢死議題,現為國際反死刑委員會成員(ICDP)的阿爾布爾,針對廢死議題,也分享了加拿大與國際經驗。她表示,「再良好的法律制度,都無法避免冤案的發生。」然而,許多廢除死刑的國家,包括加拿大政府死刑制度廢除都非一蹴可幾,而需漸進凝聚社會共識。以加拿大為例,即是在保有現行死刑制度下,暫緩執行死刑,免除了貿然取消死刑制度引發的強烈爭議,此種折衷方案也能緩進地說服外界大眾:縱使沒有死刑,犯罪率也不會提升,卻能避免冤案發生。
出生於1947年,現年70歲的阿爾布爾,一生致力維護世界人權。她於唐獎頒獎典禮上,引述19世紀法國學者的話:「富與窮之間、主與僕之間、強與弱之間,壓迫的來源是自由,解放的來源是法律。」她堅信法治是善的力量;人類追求正義和究責,不該輕言絕望。
唐獎頒獎典禮結束後,珍妮佛‧道納、鄭義靜也分赴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等校園,與台灣青年學子展開座談,鼓勵新世代保持好奇、開放的態度,期待在漢學、法治、生技醫學領域孕育嶄新種子。
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與中東委員會鄭義靜主任來到中央大學和學子展開座談,暢談漢學研究,鼓勵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對話。
美籍華裔生物工程學家張鋒與法國微生物學家伊曼紐‧夏彭提耶、美國RNA結構生物學家珍妮佛‧道納以開發出突破性的基因編輯技術,榮獲唐獎本屆生技醫藥獎項。
法國微生物學家伊曼紐‧夏彭提耶與美國RNA結構生物學家珍妮佛‧道納及美籍華裔生物工程學家張鋒以開發出突破性的基因編輯技術,榮獲唐獎本屆生技醫藥獎項。
美國RNA結構生物學家珍妮佛‧道納與法國微生物學家伊曼紐‧夏彭提耶及美籍華裔生物工程學家張鋒以開發出突破性的基因編輯技術,榮獲唐獎本屆生技醫藥獎項。
珍妮佛‧道納和北一女學生分享自己的科學之路,鼓勵年輕世代無畏艱難,勇敢追尋所愛。
「法治獎」得主,加拿大法學家路易絲•阿爾布爾。
加拿大法學家路易絲‧阿爾布爾一生致力維護世界人權, 來台領取法治獎,也前往故宮觀賞與唐獎共同策畫的展覽: 「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