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典藏,鮮活的台灣歷史
進入到「台灣古寫真上色」網站或臉書,會看到一幀幀色彩艷麗的老照片,無論是台北最早的公車,全身銀亮地出現在市區的畫面,讓人忍不住地想進一步窺探1930年開始營運的「台北市營乘合自動車」巴士行駛在台北街頭,究竟當時搭乘者的樣態,以及他們生活的環境是如何的光景?或是騎在馬上精神抖擻的軍人們,護衛乘坐敞篷馬車來台巡視的日本裕仁皇太子(之後的昭和天皇)掃街的照片,引人想一探1923年4月16日搭乘戰艦「金剛」來台的裕仁皇太子,在基隆港上岸,足跡遍及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屏東,12天的行程是如何度過的。
網站裡鮮豔的照片,原本是數位典藏下珍稀的古老黑白照,在獨立書店「聚珍.台灣」經營者王子碩翻閱了無數資料,確認了台北早期公車的顏色,並且比對日治時代衣物與建築的色彩,甚至親訪時代的經歷者,才將這些老照片手繪上色,試圖還原當時的風采。如此鮮活的畫面,讓我們猶如時空旅行者,穿梭在百年之間的時空角落,和古人一起見證當時的場景。
不僅是老照片,數位典藏的影片也能串起許多珍貴的記憶。例如聯合報系經營的「報時光」網站,打開「歷史映像」,就會看到許多重要事件以影片加上文字的完整呈現。例如昔日台北大同區的地標「建成圓環」,如何從日治時代崛起、演變成庶民小吃的地景,爾後又經歷商圈沒落、重建、再沒落,到今日成為市民圓環廣場休憩空間。短短影片把一段市民們共同的回憶複製重現,也讓沒機會參與這段歷史的人重新認識老台北的過往。
另外,由中研院建置的「台灣日記知識庫」收藏了許多在台灣史學上具影響力人士的日記。檢閱這些當事人的私密日誌,不僅得窺他們當時的看法並呈現社會變遷的軌跡,也反映了他們所處時代的各種思維,是研究台灣史重要的參考素材。而且因為是私人日記,會出現許多不為人知的軼事,讓後人在解析歷史的同時,有了更真實而生動的畫面。
台灣圖書館擁有最多日治時期的資料,2007年開始進行數位典藏計畫。
早期報紙為了蒐藏方便,會製作成微縮膠卷(Microfilm)及拍攝成單張黑白底片。
數位典藏把有保存價值的實體或資料,透過數位化方式轉製,圖為中研院建置的「台灣日記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