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素肉大廠的興起
20多年前,在第一屆台北農產國際食品展上,謝奇峯端出他炒的「素蹄筋」,泡過水再風乾的麵筋,加上自家香料烘焙,這款看似簡單的零嘴,竟然吸引大批人潮試吃。有人知道他家裡做肉鬆,好奇地問:「那你會做素肉鬆嗎?」於是,謝奇峯開始聯絡素肉進口商,這才發現當時台灣的素肉都從日本進口,而且一斤要價450元。
正好當時謝奇峯聽說有一位留日回國的台大教授江文章,專長之一為食品擠壓技術,於是,他登門拜訪爭取技術轉移的機會。順利談完合作後,弘陽開始生產素肉,並以日本價格的一半販售,成為台灣最大的素肉製造廠。
他解釋素肉的原理,「簡單說,就是把澱粉當作漿糊,跟植物性蛋白混和在一起,重新排列。」箇中原理聽起來簡單,卻花了謝奇峯許多心思,從素肉機的設計到生產線的品管,每一步都親力而為。
求學期間學過機械與電子的謝奇峯,自己設計出素肉機的草圖,再從國外買零件回來組裝。現在,操作員將製作素肉的原料從機器一邊倒進去,只要經過31秒,就會從另一端變成素肉。為了避免摻雜葷食的風險,他規定所有生產線只能生產素肉,甚至將公司名號從音似三羊的「三陽」改為今日的「弘陽」。
經過一年的努力,謝奇峯讓素肉的銷售額超越原本生產的葷食,亮眼的成績讓他帶著信心將公司全面轉型生產素食,並在1998年開始接下海外訂單,以一貫道信徒為主要客群。
海外訂單逐年成長,從單純生產素肉的「專業委託代工(OEM)」發展到調味的「原廠委託設計(ODM)」,謝奇峯拿出一疊包裝紙盒,上面有炸蝦、炸雞塊與煙燻鮭魚,全都以客戶的品牌生產,出口到英國的超市。「歐美國家都吃冷凍調味過的,東南亞以沒調味過的素料為主。」謝奇峯指出,即使都在歐洲,德國人與英國人對素肉的口感也不同,每次產品會先讓客戶試吃,滿意後再生產。
Beyond Meat在2010年左右帶來「植物肉」風潮,與傳統的素肉相比,除了口感更接近真肉,原料的蛋白質來源也捨棄黃豆,改用西方人熟悉的豌豆。謝奇峯說明,每一種植物肉,原料來源都不同,「小麥適合做魚,黃豆適合做肉鬆,豌豆較硬,適合做漢堡。」
近五年研發出來的漢堡排,弘陽以自有品牌VVeat推出,消費者可在全聯與好市多的實體店面購買。連鎖便利商店7-11與全家也訂購弘陽的漢堡肉,再自行添加香料與配菜,做成漢堡。
去年2019年,弘陽的銷售額比例,海外佔了八成,ODM的品牌Sophie’s Kitchen不僅出口到美國沃爾瑪超市,在澳洲超市的鋪貨率更高達九成。謝奇峯得意地說:「全世界要找素肉,要到這裡來。」
弘陽食品的素肉乾採一條龍生產,製作、調味、包裝,都在自家工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