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華》將探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有古道專家徐如林、建築學者堀込憲二、飲食文化作家曹銘宗,以及長期研究台灣美術史的蔡家丘……等人,透過他們多年來採集、爬梳文史資料之歷程,分別以登山古道之尋跡踏查、遇見古建築之花磚藝術、追蹤移民之飲食脈絡,以及回溯台灣本土美術史等面向,幫助讀者看見台灣內在之精采與多元。
能夠彰顯台灣在地特色的,還有台式辦桌的彭湃熱情與豐盛饗宴,「現切鮪魚秀、有著烏魚子、九孔鮑的錦繡拼盤、一品封肉、三層水果塔……」讓擁有30多年辦桌經驗的阿隆師、《總鋪師辦桌》的作者黃婉玲、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品滄,帶我們一探台式辦桌之在地文化。
本期《光華》還帶大家前進小琉球,除了深入當地與海龜相遇,還從海洋、地質與漁村文化等面向,探討觀光旅遊與生態永續的課題,讓這富含熱帶島嶼風情的小琉球,生動立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今(2023)年三月,韓國慶州國立公園特別組團來台參訪,與我國國家公園相關人員進行實質交流。台韓兩國民情不同,生態環境也有差異,《光華》編採團隊特別隨行採訪,看台韓在管理與相關措施上,有何「同」與「不同」。
而農糧署每兩年從5,000多個產銷班中,評選具農業趨勢、運用農業科技之優秀產銷班,本期《光華》走訪其中獲得肯定之「南投縣集集鎮竹筍產銷班」及「高雄市永安區水產養殖產銷班第9班」,前者運用栽培與冷鏈技術,一年四季都可生產竹筍;後者運用利用海潮漲落灌排的漁塘,養午仔魚與龍膽石斑,並開發多元化產品,擴展國內外行銷通路,找到屬於台灣的傳統產業新商機。
此外,歐盟於去(2022)年四月就已提出數據利他主義概念,成為國際上之熱門議題,而台灣隨著數位發展部之成立,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也將迎向2.0,朝數據利他主義方向前進。本期《光華》特別專訪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以及相關民間單位,看台灣在這一波數據公益風潮下,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應用的範圍與實例又有哪些?盡在本期報導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