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的廟宇文化中,求籤是一項廣受信眾喜愛的活動,無論是求姻緣、求藥方,甚至是個人和國家運勢,都能向神明請求指引。本期《台灣光華》封面故事,將帶您一同探討「陰陽相生」、「萬事皆求」、「神職解密」及「共榮廟宇」等在台灣社會中常見的宗教現象。這些現象匯聚了無數良善的心念,進而促進台灣社會的和諧與繁榮。
海外傳播的形式不一而足,有透過短波電波,向全球150多個國家來介紹台灣;也有透過農技團,深耕印度,解決在地農民所遇到的問題;還有此次全民徵件「推薦外國旅人體驗的城市氛圍──桃園市」,將大溪橋、拉拉山、新屋海螺館、觀音採蓮藕等在地特色,透過《台灣光華》推介給外國讀者。「台灣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醫療衛生,以及安全的社會,是我派駐志願中的首選,而我也很幸運地如願派駐台灣。」比利時駐台代表馬徹在接受《台灣光華》專訪時說道。台灣的好,是要更深入造訪各地後才會不斷地「再」發現。
此外,台灣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許多建築,造就了現今台灣街頭不同的樣貌。這些來自日本的結構、工法與技術,結合了明治維新時期向西方古典建築取經的痕跡。而日本一級建築師渡邊義孝,則是從日式建築的角度,發現了這些「日式」老屋,為了適應台灣獨特的環境氣候所做的改變,他也欽佩台灣為保護文化財所做的努力:「台灣人民持續熱衷於發現古建築的價值,進行保存、修復,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年輕人、懷有日治時代記憶的長者,以及想要保留台灣歷史的知識分子……在這裡,能感受到一種日本無法比擬的活力。」
誠如畫家陳澄波(1895~1947)對台灣的寫生觀察,與一幅幅生動的畫作,訴說著台灣這塊土地多元的生命樣態。自由、民主、多元的台灣,正是許多人追求和平與繁榮的典範,彰顯著包容與互助的精神,成為文化交融與思想碰撞的樂土,讓每個人都在能這片土地上追尋自己的夢想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