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走她的路:台灣「女路」旅遊指南,帶你探索每個她的故事!

走她的路:台灣「女路」旅遊指南,帶你探索每個她的故事!

文‧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邱璟綾

2025 2月

宜蘭市——蘭陽平原的花蕊,述說著她們不凡的故事


在傳統文化影響下,主流歷史敘事往往只看見男性、菁英的身影,但是在時代的漫漫長路,女性也留下斑斑屐痕,即使經過歲月侵蝕,仍有許多故事在民間流傳著。這回讓我們一同認識蘭城百年來的女性軌跡,讓曾經綻放於蘭陽平原的朵朵花蕊,再次訴說她們平凡且不凡的生命故事。

 

在蘭陽平原開出

知識的花


宜蘭舊名「噶瑪蘭」(Kavalan),在過去數百年來,都是噶瑪蘭族的世居之地。有別於漢人移入墾拓,世居蘭陽平原的噶瑪蘭女性努力走出家鄉,她們翻山越嶺來到台北,成為全台女學的先驅。

在重男輕女的傳統社會,多數女性無法受教育,有鑑於此,傳教士馬偕於1884年創立「淡水女學堂」,成為全台第一所新式女校。第一屆45名學生中,多達34名為宜蘭噶瑪蘭族人,她們是宜蘭女學的先河,幕後推手就是噶瑪蘭族人偕阿云。

偕阿云是「打馬煙社」(噶瑪蘭族舊社名)頭人偕阿篤的女兒,她受馬偕感召後,於族裡四處奔走,勸說年輕女性入學,來到淡水女學堂。偕阿云更擔任多年舍監,照顧學生們生活起居,直到終老退休前,她仍持續鼓勵女性就學。校園擴大女性的生活空間,知識讓她們勇敢追夢,在人生領域發光發熱。因為教育,不同時代的蘭城女性,在平原開出朵朵知識的花。

1895年馬關條約帶領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即便日人廣設公學校,要求男女孩童都要受基礎教育,但願意送女兒上學的家長仍寥寥無幾。直到1918年,宜蘭公學校的女童人數達到獨立設校的標準,於是才另外成立「宜蘭女子公學校」,成為宜蘭第一所專收女性的學校。

隨著初等教育逐漸普及,愈來愈多女性不甘止步於此,然而早年交通不便,女學生必須遠赴台北、基隆才能如願繼續求學,但在交通、經濟與重男輕女觀念等重重阻礙下,只有極少數的仕紳家庭願意支持女兒升學。在地方人士積極奔走之下,臺北州立蘭陽高等女學校於1938年成立,讓宜蘭女性也能接受中等教育。

時至今日,雖然創校時期的建物多因改建消失,唯獨校門留存至今,並於2011年經宜蘭縣府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百年來,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束縛萬千女性,但蘭陽高女栽培無數堅定求學的查某囡仔,她們一次次行經的校門,是蘭城具代表性的女性地景,也是見證宜蘭女學最重要的象徵。 

宜蘭女子公學校外觀。(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宜蘭女子公學校慶祝創校二十週年並且發行《創立二十週年紀念誌》。(全國教師會提供)


女性意識在蘭城萌芽


時代變遷,為女性創造新的機會,1920年代後期,女性意識逐漸萌芽,愈來愈多女性參與社會事務、積極投入職場,她們在學校、醫院或各種工作領域,透過努力讓自己發光。

其中,行政院衛生署宜蘭醫院創立於1895年,是宜蘭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醫院,起初只服務日籍居民,直到1934年,隨著台籍病患增加,院內首度招募台籍看護婦,打破女子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印象,使護理人員成為宜蘭新興且高尚的女性行業。

而在日治時期,宜蘭曾有兩位女性赴日學醫,並將所學帶回故鄉,她們是陳石滿與林丕。陳石滿是宜蘭第一位女醫師,她與丈夫陳呈祥於1933年開設「呈祥醫院」,並擔任眼科醫師。另一位女醫師林丕就讀東京女醫,歸國後服務於台大醫院,不久即返回宜蘭開設「維仁醫院」,為故鄉引入女性醫療的資源。

除了醫院與校園,舊城裡還有豐富的女性地景,訴說屬於她們的歷史。例如「宜蘭被服廠」(生產軍用衣物的工廠)吸引不少年輕女性投入工作,以經濟報酬改善自身處境;而現在的宜蘭市基督教禮拜堂,在日治時期曾是舊城區最高級的酒樓「開花樓」,日籍藝旦與上流仕紳相聚於此,場面熱鬧非凡;也有至今依然運作的「阿蘭城戶外洗衣場」,見證數百年來女性為家務工作的付出,讓傳統質樸的宜蘭阿媽,一起登上歷史舞台。

 

 

參考文獻

張美鳳,〈宜蘭「阿媽故事館」的想像與實踐〉,《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72期(2015),頁19-25。

張美鳳,〈空間裡的女性歷史——宜蘭女性地景的挖掘與地圖的建構〉,《宜蘭文獻》,130期(2022),頁120。

張美鳳、楊晉平,《宜蘭舊城 女性風華》,2021。

宜蘭縣史館「我們是噶瑪蘭Kavalan aimi─噶瑪蘭族復名運動三十年」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