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建媽祖的祝福──奶油酥餅
你是否也酥餅、麥芽餅、太陽餅還傻傻分不清?奶油酥餅創始店裕珍馨第三代陳穎政告訴我們,已仙逝的文史學者林衡道曾考證:「酥餅是太陽餅的阿公。」
根據林衡道的調查,先民渡黑水溝來台,除了會請一尊家鄉的媽祖,還會帶著家鄉祭拜過媽祖的閩式燒餅當精神食糧。閩式燒餅就此傳到了台灣,當初保佑了大家平安渡海,有了祈福的意涵,再為了圓滿的寓意,逐步演變成圓形。
酥餅原風行在中部海線,從後龍、通霄、苑裡、大甲一直到部分彰化地區,後來被帶到山線,如物資較豐裕的豐原一帶,演變成了麥芽餅。
麥芽餅可說是太陽餅的前身,根據文獻紀載,阿明師魏清海將之改良精進,變身赫赫有名的「太陽餅」,成為台中的名產,如今自由路上林立的太陽餅店,也成為城市中特有的風景。
位在大甲鎮瀾宮旁的裕珍馨,1966年開業,陳穎政告訴我們,阿公陳基振當年其實是製餅的門外漢,靠著一家三代努力研發,如今奶油酥餅是大甲在地的三寶之一。
拿著手上的奶油酥餅,陳穎政說:「現在的酥餅是5.0版。」版本如何演進呢?1.0版就是最傳統論斤秤重的酥餅,2.0版則從技術變革,將酥餅一片片規格化。3.0版是阿公和爸爸陳裕賢聽到吃素民眾的心聲,投入研發改良,以天然奶油取代豬油,這也是「奶油酥餅」名稱的起源。
4.0版更與時俱進,聽進了現代人要健康不愛甜的需求,跟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合作研發,以寡糖取代一般糖品,風味不減,但對身體負擔更小。5.0版的奶油酥餅則從餅皮的製程去改進,陳穎政解釋,以前的酥餅層次分明,一碰撞容易碎裂,不易攜帶;一回,廠區有虎頭蜂來築巢,請消防隊拆除還煞費了一番力氣,父親從蜂窩的六角形原理得到靈感,將之運用在餅皮的工法上,解決了酥皮會大面積破碎的問題,成為蜂巢狀餅皮。
傳統酥餅的材料其實簡單,就豬油、麵粉、麥芽而已,但如此「頂真」(台語tíng-tsin)地對待一塊酥餅,起因全是當年「一首籤詩,六個聖筊」,而開始製餅事業的裕珍馨與媽祖的約定。
奶油酥餅傳統尺寸是直徑15公分,適合親人朋友分享;裕珍馨也曾與航空公司合作,推出機上版的美味,直徑約6公分的迷你奶油酥餅。
裕珍馨5.0版的奶油酥餅,從餅皮製程研發蜂巢狀餅皮,不易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