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來賞田裡的水雉

來賞田裡的水雉

綠色保育.友善耕作

文‧曾蘭淑  圖‧林格立

2025 2月

從官田為首的守護水雉行動,已擴展至全台。(潘桐錫攝)

2009年一場水雉暴斃的悲劇,帶來一系列綠色行動,在善意與保育的呵護下,水雉鳥現悠游在菱角葉上飛。

清晨的嘉南平原,冷冽的朝霧瀰漫著閑靜的氣氛,台南官田的一處菱角田裡,稱為「菱角鳥」的水雉,正邁開長腿,擺動著修長的尾羽,好似輕功般踏在菱角的浮葉上,享用著水面下的福壽螺、水生昆蟲。

根據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調查,此區的水雉從1998年不到50隻,現已連續三年超過2,000隻,2024年冬季的總族群量達到歷史高峰,超過3,000隻。

吃過原本要丟棄的菱角殼,拿去曬乾後,加上紅棗、桂圓煮過後,可以做成菱角茶。 

悲劇帶來的轉機

由於土地大量開發、棲地遭到破壞,水雉在1989年被農業部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台南市政府、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及野鳥學會等單位,遂於1999年成立官田水雉復育區(台南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前身),營造讓水雉願意在此棲息、繁衍的棲地,甚至祭出補助,鼓勵農民協助保育。

2009年卻發生水雉集體暴斃事件,85隻水雉橫屍稻田裡,原來是誤食拌入農藥的稻穀,中毒身亡。

其實,這並非單一事件,為避免水雉等水鳥農藥中毒,推動有機耕種是一個治本的解方,但對田梗又窄又細、毗毗相連的官田菱角田,幾乎難以防止鄰園汙染擴散,故有機認證取得不易。

為了保護水雉鳥,林業署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慈心基金會」)想出「中間路線」的解決辦法,即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姑情」(koo-tsiânn,台語請託之意)農友,耕作過程不用農藥、化學肥料,營造完全「無毒」的菱角田。

水雉繁殖季通常從四月到十月,正好遇上菱角採收期。

綠色保育,善意回饋

原本做板模、30歲才回鄉務農的王耀文,先前把吳郭魚養在菱角田裡,沒有想到剛灑完農藥,成千的小吳郭魚全部翻肚。後來,慈心基金會在2010年舉辦第一場說明會時,王耀文當場就決定轉為友善耕種,加入保育水雉的行列。

現算是資深「綠保」(綠色保育標章)農友的王耀文回憶說,本來今天化肥一灑,明天葉子就變茂密;後來用有機肥取代,過了半個月還看不出效果,第一年收成只剩三分之一。

「你一定不相信,這是我的經驗啦,隨便種,反而菱角長得更好。」王耀文說,其實草顧土壤,殺了這蟲,天敵不會來,生態循環其實才是最好的防治。

堅持15年的友善耕作,他說,自己不會因為灑農藥而中毒,朋友想用含有「有機鍺化合物」的菱角殼當藥引,遍尋無毒的菱角而不得,「後來找到我,賣給千心萬苦想找藥引的人。」沒有想到種菱角像在做善事。

陳金欲秉持友善耕作,收成逐年成長。

聰明種菱角,友善勝慣行

官田友善耕種的菱角農中,高產量的當推黃文川。

黃文川的父親是台灣第一位引進中國四角菱品種的菱農,第一年的收成,因為奇貨可居,市面一斤30元的菱角,出現一斤40元黑市價格的搶購風潮。

黃文川的太太陳金欲,九年前受到慈心基金會創辦人日常老和尚提倡「保護土地護眾生」的感召,轉為友善耕作。因為不用除草劑,陳金欲整天都拿個矮凳子,坐在稻田裡「挲草」(so-tsháu),辛勤加倍,收成卻少一半,加上公公強力反對,真是用「理念」來堅持。

好在收成逐年成長,還獲選慈心基金會示範觀摩田,公公終於在第九年改口說「很好」。

四年前黃文川自郵局退休後,用讀書人的思維來務農,2023年一分地可以收成2,000多公斤菱角,產量不輸慣行農法。

官田地區通常菱角與水稻輪作,秋冬菱角採收之後,會在12月份種植稻作。黃文川舉例,以往用灑種的,長出的稻苗和雜草良莠難辨。他堅持用農機一畦畦播種插秧;雜草長出來就放水淹,水比草高,雜草就長不出來;稻禾間隔大,空氣流通,病蟲害就少。

他寫田間日記,利用「光華化學」網站提供有機防治資材稀釋倍數,掌握確切施用有機防治資材的水量、藥量與時機,濃淡合宜,事半功倍。

高蹺鴴。

水雉(右),紅冠水雞(左)。

白鷺鷥。

伊索寓言「水雉鳥版」

水雉繁殖季通常從四月到十月,菱農分別種植二角菱、四角菱,前者在二、三月播種,五月長密,正值水雉鳥繁殖,可以提供牠們覓食;後者在六月播種,七、八月長密,產季不同,亦可延長棲地的生命力。

為了鼓勵農民營造水雉棲地,台南市政府與農政單位祭出營造棲地、維護鳥巢等各種「綠色給付」,例如2011年時一巢孵出一~二隻水雉幼鳥即獎勵4,000元、3~4隻獎勵8,000元,鼓勵農友守護田中的水雉鳥巢。

剛開始不知道,王耀文老婆以為是紅冠水雞的蛋,撿回來想做白煮蛋。王耀文發現,這顆光亮古銅色的蛋是水雉鳥的蛋,告訴她:「一顆蛋如果孵出一隻鳥就可獲補助4,000元,五顆蛋就是二萬元;你撿回來做什麼?」真的是伊索寓言「下金蛋的鵝」的水雉鳥版。

隨著水雉鳥復育成功,現今補助減少,但農民已把水雉鳥當成「長期的住戶」看待。

王耀文說,以前做慣行農法時,靠近大馬路的田區,水雉鳥從來不會來築巢。自從轉型友善耕作後,每個田區都有水雉來築巢,「因為牠們有安全感。」

水雉是一妻多夫制,由雄鳥負責孵蛋,母鳥生完蛋後,會在附近另尋新歡、築巢,是鳥類少有的繁殖模式。王耀文說,顧巢的鳥爸爸警覺性很高,例如有野狗、蛇經過,牠覺得不安全,會把巢踢掉,一個晚上火速把蛋搬到一丈遠的地方。曾有一個颱風,把四角菱吹到只剩二坨,水雉卻還鎮守著牠的巢,巢裡面有著鶵鳥,看起來像長腳版的ET。

林丙火用棲地營造的觀念來種植菱角,菱田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

棲地營造,生態樂園

慈心基金會股長孫久惠指出,增加菱田的面積,即可擴大水雉鳥的棲地。20多年前農友鄭英華有一處廢棄的魚塭,曾是水雉鳥最安全的棲地,她在友善大地與慈心基金會拜託下,整地後申請菱田的有機認證。現在菱田裡都是蛇、烏龜、青蛙等多樣性的生態園,鱔魚多到在田梗穿梭、打洞。

農友林丙火更是用棲地營造的觀念來種植菱角,他設置生態池,用田間的20%空間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他說,菱田野草比人高,外人看來很糟糕,但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他說:「我加工西瓜綿作為主力財源,抱著不認輸的心態,撐到第八年,終於賺錢。最重要的是通路的支持,在『老鷹公主』林惠珊的努力牽線下,貼著綠保標章的『菱雉菱』品牌進軍全聯,有賺錢,才能更為動物著想。」

他架設六台攝影區,觀察動物的生態,例如在田梗種植白頭翁最喜歡吃的木瓜樹;白頭翁則替他吃掉金花蟲。

金花蟲是菱角農最頭痛的害蟲,牠喜歡吃綠綠的菱角葉,吃得焦黑一片,遠遠看像「臭火焦」(台語tshàu-hué-ta),好像得到炭疽病一樣,蟲災後,收成至少減少一半。

林丙火則在田裡種植金花蟲喜歡吃的水丁香。他說,不懂的人擔心種了水丁香會吸引金花蟲,其實,金花蟲有更好吃的水丁香,就不會吃菱角葉。

田裡烏龜、老鼠都喜歡吃菱角,怎麼辦?林丙火種空心菜給烏龜吃;「就因為我們對老鼠也很友善,牠們沒有危機意識,過得很安逸。」他說,有次除草,老鼠媽媽顧著一窩老鼠小孩瞪著我,似乎告訴我:「不要傷害我的小孩。」林丙火特地先到別處除草,回去後,老鼠媽媽就「孟鼠三遷」了。

「其實老鼠也會幫我做事情,牠會吃福壽螺,這是我可以釋懷之處。而且,生物鏈一環扣一環,天空有黑赤鳶、大冠鳩,水田有臭青母、南蛇會吃老鼠,因此田裡只剩活動敏捷、逃生力強大老鼠。」

加上有被譽為「土壤營養師」的農業部台南區農改場雲林分場長黃瑞彰的加持,用科學計算肥力、追肥,爛果數量減少,為友善耕種加添不少助力。

綠色保育的農民,為珍稀動物提供農田棲地,進而達到復育目標。 左起:王耀文、鄭英華、陳金欲、黃文川、林丙火。

友善耕作的菱田成為水雉安心遊憩的棲地。(陳福順攝)

永續耕作,打造農業生態系

高雄左營區洲仔濕地近年來也進行水雉返鄉計畫,復育有成。「只要棲地ok,連蠻遠的古坑牠也去,」王耀文說,他就曾在雲林古坑鄉慈心的菱角田看到水雉鳥。

根據慈心基金會統計,從2011~2024年,全台已有648位農友申請綠色保育標章,農田面積達916公頃,受到保護的珍稀動物已達46種,進行棲地營造的有412戶。

友善耕作不只救了水雉,石虎、草鴞、水獺等瀕危物種,都因綠色保育行動與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受益。正如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所說,友善耕作成為廣義有機農業的一環,對土壤健康、生態平衡及減緩氣候暖化都有利,綠色保育促成農田的生物多樣性、打造農業生態系的好處更是不在話下。

水雉在菱角田築巢、交配、產卵、育雛,牠們還被稱為「菱角鳥」。(陳福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