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鏡映台灣,十年潮起

鏡映台灣,十年潮起

第10屆「全民潮台灣」短片徵件競賽

文‧李雨莘  圖‧林格立

2025 1月

迎來十週年的全民潮台灣短片徵件競賽,特別邀請外交部長林佳龍(前排左4)、國際傳播司司長徐詠梅(前排右4),與評審團成員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前排左3)、導演柯泓志(前排左2)與沙西米影像創辦人黃毅展(前排右3)等貴賓參與頒獎典禮。

創作者的鏡頭映照出台灣十年間的轉身與蛻變,將其濃縮在一部部影片中,刻劃出多元與堅韌的時代即景,並乘著「潮台灣」的大船,在國際間掀起一陣台灣浪潮。

由外交部舉辦的「全民潮台灣短片徵件競賽」自2015年開辦,去(2024)年迎來十週年里程碑,累積近1,500部投稿作品。外交部部長林佳龍表示,這些短片不僅是創意的結晶,「更是台灣重要的影像資料庫。」

鏡頭看見台灣的一時一刻

本屆總計11國創作者或團隊、250部作品參賽,他們以180秒橫式短片和60秒直式短影音,帶領觀眾上山下海,飽覽台灣自然風光、傾聽時代淬鍊的人文故事。

作品中,我們看見台灣第二高山──雪山的綠意盎然,與大雪紛飛後的壯麗景致;見證地方政府攜手學者復育澎湖鎖港杭灣的珊瑚,重現海底星河般的絕美;徜徉台灣特有亞種蝴蝶──黃裳鳳蝶在山林間翩然起舞的自然風光;感受鹿港製香師傅堅守的初心,以及子女在傳承路上不懈努力,所交織出的動人在地故事。

「每年我們都可以在比賽裡面,看見很有意思的趨勢。」評審之一的導演柯泓志提及,相較過往,本屆有更多登山主題作品,或與後疫情時代在台灣掀起的登山熱潮有關。這些作品不僅讓人透過影像看見創作者眼中的台灣文化價值,也反映出這塊土地的社會脈動。

2016年,前總統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至此讓原住民族群史觀,躍升主流,歷屆作品中也幾乎都能看見多元、豐富的台灣原住民歌謠、故事等文化元素;《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於2019年三讀通過,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接納與包容多元不僅為台灣的驕傲,也是第七屆作品的主調。台灣文化的多樣性,在「潮台灣」影片中俯拾即是。

外交部長林佳龍也指出,要如何去呈現創作者想表達的台灣意象,需要很有創意,尤其是台灣有這麼多視角、面向,要怎麼選擇或取捨,去找到你想要呈現的台灣,「需要有全民的參與,為台灣品牌尋找在世界的座標、角色。」

外交部長林佳龍特別向歷屆創作者致謝,感謝他們以影像表達對台灣的熱愛,讓外國朋友有更多機會看見台灣的美好。

說故事的角度越趨重要

參與「潮台灣」評審近十年的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觀察,近年作品能否脫穎而出,關鍵的確就在故事呈現的角度。

他以國際行銷專家海英茲.姆.戈得曼(Heinz M. Goldmann)所提出的AIDA行銷法分析,影片首先要能獲得關注(attention)、引起興趣(interest),接續才能引起觀者的行動慾望(desire)和實踐行為(action)。

近年拍攝器材快速的出陳布新,促進說故事工具的普及化,使創作者的作品在品質上有明顯躍進,吸引觀眾眼球的高品質畫面逐漸成為基礎門檻,「空拍過往是讓作品更為絢麗的技法,但如今說好一段故事才是重點,」也因此,陳清河認為「現在唯一的表現手法就是你說故事的創意」,能不能取材到精彩的故事、在影片中展現新穎的創意,就成為外國受眾認識台灣,甚或是造訪台灣的重要驅動力。

以活化石三棘鱟為主角的作品《鱟會有期》,從台灣在地文化與鱟的連結說起,讓觀者得以了解這個生物與台灣土地的息息相關,接續再以鱟博士楊明哲等多位研究者為復育鱟所付出的心力與成果,展現台灣關懷生物多樣性議題的行動力,既在地又國際的鋪陳,展現出與其他生態主題截然不同的脈絡,獲得橫式影片首獎,即是讓人耳目一新的說故事案例。

外交部長林佳龍(後排左3)親切地與直式影片獎項的獲獎者與團隊合影留念,並對他們的創意與努力表達高度肯定。

直式影片的挑戰

《鱟會有期》的成功,展現出橫式影片在細膩敘事與視覺表現上的特性。然而,面對數位平台與觀眾觀影行為的轉變,創作者也正探索更多樣化的呈現方式。

「潮台灣」自第九屆起設立直式影片獎,鼓勵創作者從橫式跨入直式短影片範疇。一方面呼應數位平台對直式內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藉此開拓台灣影像創作的新可能,讓影像語言更加多元化。

此次直式影片首獎由YouTuber「敏啵妮&英俊/韓國夫妻」創作的《Amazing images of TAIWAN》(A.i. of TAIWAN)摘下。短短60秒的影片,將台灣的自然風光與繽紛夜市融入AI特效,明快節奏與創意構思,不僅充滿活力,更讓台灣的迷人瞬間更上一層樓,獲得評審一致肯定。

因家中新添成員,由太太敏啵妮單獨來台領獎。她興奮地表示:「一切都非常值得,真的太高興了!」這支影片是他們花了一個月自學AI特效的成果,旨在吸引更多外國人認識台灣的美麗、友善與溫馨,正如她當初喜歡上台灣時的感覺那般。

敏啵妮也分享,他們過去主要拍攝橫式影片,轉為直式時面臨不少挑戰。這種轉變,不僅是技術上的調整,更考驗創作者對影像構成與敘事方式的全新理解。

「影像世界正在改變,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直式影片。」評審之一的導演黃毅展指出,直式影片與短影音對影視產業的影響深遠,甚至顛覆傳統影片製作的思維。「未來,創作者也更需留意流量導向,精準把握觀眾需求。」

豐富的人文故事與獨特的自然風光,藉由影像的呈現,向國際展現了台灣品牌的獨有魅力。

突破挑戰,台灣故事走向世界

面對形式變化的革命與內容創新的挑戰,創作者的使命本就是突破框架、不畏挑戰,勇於迎接新的影像語言與表達方式。

黃威勝便是這樣的創作者之一。多次在「潮台灣」競賽獲獎的他,從第五屆以台北建成國小灣生返校為題材的《返校日》、第八屆的《翻轉地瓜》分別拿下參獎,到2023年以鐵道攝影師為主角的《追火車的人》勇奪首獎,展現非凡實力。此次他再度以鐵道與山為題,創作《朝聖者的情書》,成功摘下貳獎。

黃威勝的持續參賽,也源自他對「潮台灣」平台的高度認同。他分享,過去獲獎的作品在外交部協助下翻譯成英、日文版,「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去處理。」他認為被翻譯為多國語版後,能讓影片從華文區域躍升到國際舞臺,「我覺得這樣很讚。」

對外交部平台的信心,不僅讓台灣創作者放心,近年也吸引許許多多同樣熱愛台灣的外國創作者參與。

除了來自韓國的敏啵妮,來自史瓦帝尼王國的Sizo與朋友許晁熏合作,創作《Tamsui in Motion》,獲得直式影片參獎。他們以Sizo的異鄉人視角,描述在淡水生活帶給他的影響,同時展現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我們的主題要讓外國朋友知道台灣,以外國人的視角來介紹台灣,更可以貼近他們的立場。」許晁熏認為以行銷的角度而論,這會是更有效的方式。

頒發獎狀與獎金給獲獎者,不僅是對他們的肯定,更寄望能激發創作者持續創作的熱情與動力。

人人都是外交官

「大家都在尋找台灣獨特的DNA,因為人和國家一樣都有認同,製造彼此的相應,組合一起,就會豐富彼此的生命。」林佳龍認為,每支影片都有難以想像的長尾效應,所以每位創作者都是台灣的品牌大使,「都是讓台灣更具魅力、軟實力的行銷大師。」

十週年的「潮台灣」透過一部部作品,不僅記錄了台灣的轉變,也凝聚了每一位創作者的心血與對台灣的愛護與驕傲,最終成為展現台灣總和外交實力的世界之窗,讓「人人都是外交官」。

林佳龍最後向創作者們表達感謝:「你們用影像帶領台灣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這片島嶼的美麗與力量,以及台灣最動人的瞬間。」這些鏡頭正書寫專屬台灣的潮流,默默地在國際舞台上為這片土地引領前行。

莊坤儒攝

空拍獨有的廣角景觀與鳥瞰視野,以往是具挑戰性的拍攝技巧,如今透過進步的攝影器材得以克服。(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台灣獨特的人文與自然景觀交織成多元的面貌,透過「潮台灣」,在國際舞台引領一股台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