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區營造的先聲
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正是「錢淹腳目」的巔峰時期,社會上卻興起非法賭博「大家樂」;小鎮醫師陳錦煌眼見許多患者因簽賭而頭痛、失眠、焦慮,中獎者找跳脫衣舞的電子花車酬神,純樸民風丕變,令他大感憂慮,因而力邀新港人林懷民率其創辦的雲門舞集返鄉公演。
「同為舞蹈表演,我希望新港的孩子能看看世界級的藝文表演藝術,並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說。當時林懷民正好希望藝術向下扎根,兩人理念相契,林懷民還捐演出費,成為基金會成立的第一筆捐款。
1987年新港文教基金會設立,是全台第一個「鄉鎮級」的基金會,帶頭從事「由下而上」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首要是藝文札根,成立行動書車,駛進偏村及學校,現在也服務各村的長者,鼓勵他們分享人生故事。
過去嘉義新港是台灣早期北管興盛之地,有「北管巢」的美譽,因時代演進、休閒娛樂習慣改變而出現文化斷層,基金會為此推動在地知名曲藝社團舞鳳軒的「傳習計畫」,招募團員,延續逾百年的音樂軒社。另在古民國小成立宋江陣,重振逐漸沉寂的宋江陣文化。
從藝文接著推進環保、綠美化。1988年大甲鎮瀾宮到奉天宮進香,基金會號召義工掃炮灰,維持環境整潔。另外,陳錦煌還將陳母種菜的「綠園」,打造成綠美化園地,在此培育樹苗,再移植美化新港。
1982年最後一條糖鐵營業線、台糖嘉北港線停駛,新港驛站也荒廢而雜草叢生,基金會也動員整理停駛的台糖新港驛站,於此成立全國第一座以鐵路為名的「鐵路公園」,公園旁的台糖員工宿舍,活化為「新港客廳」,是新港人宴客的所在。
非都會區人口老化嚴重,基金會的服務也與時俱進,將綠園更名為「素園」,打造成照顧重度身障者的長照基地。
我們拜訪基金會時,陳錦煌踩著腳踏車來到素園,與董事長陳政鴻、執行長徐家瑋會合,象徵社造工程一棒接一棒,永不停歇。
新港客廳與自然農場合作,提倡吃在地食材的飲食觀念,深受居民推崇。
板頭村居民運用集體力量,重現糖鐵北港線上的板頭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