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現場
聽徐如林說古道,你會訝異彷彿整個山系都在她腦子裡,熟悉地像在走自家廚房,這是他們孜孜不倦地一次次上山踏查累積的功力,也是他們理解台灣的方式。楊南郡曾說:「地理是歷史的舞臺,走入舞臺才能探索歷史的真相。」
從史書裡讀到的三大理蕃事件:大分事件、霧社事件、太魯閣戰爭;徐如林解釋,你必須要進入當地的地理脈絡,才能真切地理解歷史不是條列的人、事、時、地,而是充滿掙扎與矛盾、抉擇與讓步,當中有人性的貪婪、族群的利益、部落的尊嚴等等的複合因素。
「霧社群的莫那魯道,早期曾幫日本人去攻擊同屬賽德克族的道澤群和托洛庫群,因為他們地緣相近,本來就存在土地、利益的衝突,他藉由外界力量挹注,壓制鄰社,擴大自己的勢力與範圍,這是有脈絡可循的。」徐如林解釋。
而且要真正走進台灣的山林,你才會了解原住民如何善用地理的優勢,「台灣原住民的攻擊, 都是用狙擊、放冷槍的方式,他們會躲在石頭後,藏在樹叢裡,很有耐心,可以埋伏很久。」也因此,要追捕霧社事件的餘黨,日本軍方不得不操弄族群間的矛盾與仇恨,利用「味方蕃」(友好親日的原住民),追擊在密林間行動自如的抗日戰士。
徐如林每每帶員走關山古道,她會停留在荖濃溪上游的中之關駐在所,「當年,布農族抗日三傑之一的拉荷阿雷是從此處望向自己的部落塔馬荷,才嚇一跳說,日本人擁有像天神一樣的望遠鏡,能把部落看得一清二楚,那時候他才體悟,勢必要跟日本人和解,否則沒有出路。」是諸多交雜的條件,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楊南郡在76歲時翻譯日本移川子之藏教授著作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當年,移川子之藏拜訪太魯閣蕃,依照田野訪談的慣例,先詢問家世,頭目一開口,道出了七代前的部落遷移史,讓移川子之藏驚嘆台灣原住民透過口誦吟唱的方式傳誦家族的歷史,也了解這一代傳一代的口誦吟唱,是頭目的責任與榮耀。「此書研讀之困難並不在於文字,而是難在對於台灣地理的了解。頭目所講述的部落遷移路徑,翻過哪一條稜線、通過哪一個埡口,部落獵區的劃分,以哪一道稜脊、哪一條溪流為界,為何會和某個部落結盟,又和某部落為世仇?如果不是對台灣高山地區有通盤的了解,根本無法理解這些珍貴的訪談內容。」《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點出了走進歷史現場的重要性。
徐如林解釋,要了解台灣歷史,必須進入當地的地理脈絡,才能理解歷史是充滿掙扎與矛盾、抉擇與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