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印度,做足功課
從國際情勢談到印度特質,田中光認為live and let live是印度社會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舉例說,印度人認為道路是供所有需要的人使用的,因此不管汽車、腳踏車、三輪車、卡車,甚或是騾子、馬、駱駝、牛等都在公路上悠然自得。就算看到逆向行駛的車輛,在地人也不意外,因為道路設計的關係,若不如此,駕駛人要花兩倍以上的時間才能折返原處。這樣亂中有序、和諧共存的心態,最終大家都會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就如同電影《三個傻瓜》中常聽到的:「All is well。」
再者,印度擁有13億人口,居世界第二,因為長期的競爭關係,使印度人在各方面都較精打細算;再加上各州稅法不同及行政上諸多的繁文縟節,使外國人在印度生活、經商需要花更多力氣適應。如此一來勢必影響效率,這也是莫迪政府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為此,莫迪宣示要以「紅地毯」取代繁文縟節(Red carpet will replace red tape),主張小政府大治理(Minimum Government, Maximum Governance),這些都是他提出的因應。此外,在印度許多問題非不為也,乃不能也,田中光解釋。面對問題往往非靠一己之力能解決,要多一點時間和耐心,等待周遭各種條件配合才能成事。
因此想要跨進印度,田中光建議,當先蹲深而後躍高。深入當地長期蹲點觀察,了解在地的風土民情;再者,要以國家代表隊的模式,把整個產業鏈帶進來,互相照應。在印度發展並非百米短跑,而是一場較勁毅力的馬拉松賽事,擬訂10~30年長遠的計畫,做足功課,尋覓好夥伴,方能走得久遠。他也建議國內應先做好產業總體檢,檢討哪些產業適合到印度發展,然後「膽子要大,心要細,腳步要踩出來。」
日前世界銀行對全球190個經濟體中,評估經商便利度(Ease of Doing Business, EoDB),台灣排名第15位,而印度排名第100名。這樣的差距,使台灣人到印度投資當然困難得多,但是請不要拿台灣的模式套用在印度,台灣要看到印度的潛力,「印度是一個值得深耕的市場」,田中光再三強調。
一如田中光所言,在印度的道路包容了各式的交通工具,象徵各國都有機會在此地奔馳。台灣也當準備好,站上起跑點,雖然路面崎嶇,行走不易,但只要發動引擎,控好方向盤,胸懷目的地的旅人自會抵達夢想之境。
在印度發展並非百米短跑, 而是一場較勁毅力的馬拉松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