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校園,累積長期觀眾
不過,要請人走進美術館很難,主動走出去,卻容易得多。
打從創辦初始便自詡「社區型美術館」的鳳甲,秉具美學教育的使命,嘗試連結在地資源,為民眾創造出各種拜訪美術館的理由。
好比最早與北投文化基金會合作舉辦「市民美展」,不限媒材、主題,廣邀在地素人藝術家參與,由此打開知名度。
接著,以北投為主線的理念不變,但改為計劃性,三年為一期的展覽,同時邀請獨立策展人加入,讓展覽主題、目標更明確。
2014年推動的「社區藝術培力計畫」可視為代表,鳳甲美術館與北投文化基金會共同出資,由當地國小自主提案、執行,待作品進入美術館,再經由策展人統一配置、策劃。
因國小採學區制,家庭都在鄰近區域,學童的作品展出,自然吸引到了不少家長前往。
就這樣,從藝術愛好者到一般觀眾,逐漸為美術館打開了知名度。
但很快的,下一階段的問題相繼衍生,「學校老師會調派,即便合作得很好,老師被調走就等於又失去了窗口;另外,跟國小合作,觀眾性質較單一,以家長為主,他們雖然會來,但來了一次以後,也就不會再來了。」葉佳蓉觀察到。
五年前以in-house策展人身分加入團隊的她,重擬策略,讓策展權從校方回歸館方,策展人掌握主題,再依主題,媒合不同的藝術家進入校園,學生也擴大到學齡前的幼童、國中小學的學生、樂齡班的銀髮族。
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不論是在發展過程中的反省與改變,或者是跟社區互動的方法,如今都已經有了大大的開展。」蘇珀琪以此作結。
藝術家將磺港溪源頭的風景展示在沿途流域,觸動居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鳳甲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