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慶:從教育場所到行政部門的實踐
這幾年,林務局像是原石經過打磨,露出令人驚豔的華光,讓「醜小鴨變天鵝」的功臣,首推林務局局長林華慶。
會客室中,第一眼見到林華慶,一反公務員的刻板印象,作為部門首長的他,不僅沒有官架子,想法也相當開放。
其中尤其讓人好奇的,自然是這一連串革新行動背後的起因。「以前政府多採單向式的宣導,但這樣的模式,無法滿足現在的民眾,尤其現在網路發達,不僅民眾有很多意見,取得資訊的質與量,也不見得會輸給政府。如何讓民眾接受政策,勢必得花上更多工夫。」林華慶娓娓道來。
上任才四年,這期間,林務局已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為,好比文青風格的桌曆、月曆與手札;不輸商業出版規格的出版品;環島宣傳的里山動物列車……設計圈稱這叫「翻轉公部門美學」,但對於林華慶來說,要的無非是同一件事:「雙向溝通」。
過去的公部門,時常被批評距離民情遙遠,一味閉門造車,浪費公帑,卻又成效不佳。如何避免?林華慶認為:「決策形成的過程,可以藉由跟民眾正式或非正式的對話,將不同角度的意見吸納進來。」
至於為什麼想法能有別以往、與眾不同?也許從林華慶的公職生涯,可以略窺一二線索。在進到林務局以前,他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博物館服務,與林務局是單純的行政機關不同,這兩個地方是研究單位,也是重要的教育場所。
好比動物園,「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是反對動物園存在的,」林華慶說明,「為了說服人們,為什麼犧牲了少數動物的自由,就得讓這個犧牲,可以發揮最大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動物的保育與教育。」為此,就得處心積慮,善用方法,加強與民眾交流。
加上林華慶在動物園任內,曾擔任動物組組長兼發言人,歷經大象林旺、馬蘭的相繼過世,與國王企鵝孵蛋等重大事件,讓他不像許多公務員,對媒體總是避之唯恐不及,反能從容應對。
任局長之前,他則擔任台博館副館長,在這個全台最古老的博物館,為了不被時代潮流淘汰,同樣重視對外宣傳,積極在資訊開放的時代走出去,以吸引不上博物館的非典型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