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台灣
國家寶藏的志工從19歲到70歲都有,當天受訪的蕭新晟、楊承融、蔡思亭、侯光遠四人都是七年級生。赴美之前對台灣的認識不多,到了異地,要跟別人談論自己的故鄉,才發現自己對於台灣的了解竟是如此皮毛。
從小被父母送出國,當起小留學生的蕭新晟說:「因為中華民國不被美國承認,所以我們在這邊(美國)會特別想知道說,他們不承認我來的國家叫做中華民國,那我到底來自哪裡,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在匹茲堡大學專研公衛領域,負責號召匹茲堡地區志工的蔡思亭曾被問過「你的認同(identify)是什麼?」讓她反思:「我們整天就是喊我們是台灣人,但再追問台灣人的認同什麼?我講不出來。」「我們只是強調自己(與中國大陸)不一樣,但是說不出來是哪裡不一樣。」
因此,除了自己努力補足對台灣的認識之外,藉由參與國家寶藏計畫,也看到不同國家認識的台灣。
「從美國人的角度看台灣,會發現其實我們有很多的優勢是很細微的,是我們自己不曾察覺的。」侯光遠曾翻拍過美國某大學來台灣參訪學習台灣農漁業的文件,他們來見習台灣的強項。文件裡頭夾了某漁會理事長的名片,引起侯光遠的聯想,知道前人的篳路藍縷,一張名片,牽連起兩個時代。
蔡思亭分享翻拍時,看到美國各大城市寄了各式的商品目錄,了解到大家都想要來福爾摩沙做生意,「我非常驚訝地發現,原來台灣曾經像香港、倫敦這些大城市,曾經有這麼多企業這麼積極想要接觸我們;這與以往我們被教育台灣是個無人聞問的小國的認知大不相同,也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原來台灣是有這樣的潛力的。」
「我覺得找到跟自己越相關的東西就會越受感動。」畢業於成功大學的侯光遠,他在檔案中找到很多美援時期與成大相關的史料,還甚至在文件中看見上一代系上教授的名字,就像是找到自己祖師爺的概念。「翻拍的過程還可以了解很多behind the scenes的故事。」蔡思亭說。專研公共行政的她,透過翻拍檔案,才了解父母親年輕時,下班後時興去看電影,這也是美方的建議,要台灣政府關心勞工的娛樂健康,甚或保險的觀念,都是從美國引進來的。
而台美關係著實匪淺,蕭新晟指出,諸多文件顯示台灣的民主化過程,其實有美國在背後施加壓力,要當時的國民政府放棄威權走向民主。讀工程的侯光遠提到,台灣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許多是美國工程公司來台協助設計跟規劃的。「美國對台灣的投資著墨真的非常的深。」侯光遠解釋,「他有一個延續性,也不是今天突然對你好奇才開始調查,他基本上已經做了一百多年的觀察紀錄。」這份交情,端看觀者從什麼角度來解讀,但是蔡思亭很鼓勵大家有機會到美國,參與一次翻拍的活動,「透過翻拍重新認識這片土地,感受真的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