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的小革命
行動,才能讓理想成為現實。親子共學促進會便是一個致力落實兒童權利的團體,提倡親子間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開啟小孩與大人間平等對話與相處的方式。他們帶著孩子參與社會議題,318學運時在立法院外駐紮支持;發起「兒童連儂牆撐香港」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孩子共同在生活中貫徹他們所相信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
親子共學促進會也持續推動對兒童友善的環境,例如促成台鐵親子車廂的設置。親子共學促進會理事翁麗淑表示,不希望大眾認為是怕吵,所以把親子驅趕至特定車廂,而是希望大家理解長途旅行對小孩來講很不容易,空間狹窄、無聊、不能玩,有違孩子想玩、好動的本性,不能一味以成人的立場,要求孩子守秩序、不吵鬧,以符合社會對兒童不切實際的規範。
同時也是國小老師的翁麗淑,在教育現場20多年的觀察,升學主義的價值觀,始終換湯不換藥。小學生除了學校作業外還要應付安親班的功課,陷在僵化背誦、抄寫的循環裡;而翁麗淑鼓勵學生閱讀國語日報、寫日記等非常規的作業形式,雖能增進理解力與思考,卻常因看不到成績效果而得不到家長支持。當小孩在反覆練習後能不加思索寫出考題的答案時,多數成人引以為傲,翁麗淑卻看到危機。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看起來井然有序,卻缺乏創造力與想像力,「大家都長得像是罐頭一樣。」翁麗淑說。
在翁麗淑的課堂裡,她致力讓孩子看見世界多元的樣貌,例如課本提到王永慶,形容他是白手起家、創造就業機會的企業家;翁麗淑則會將六輕氣爆、王永慶娶了多位太太等其他面向一併提出與學生討論;又或是在課堂上介紹女性科學家、同志運動員等,帶入性平教育的內容。人是立體多面向的,翁麗淑希望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繽紛而多元,成功的定義不會只有賺大錢一種,投身友善耕種的小農,也擁有屬於自己的成功。
對比教育界對教材的保守,翁麗淑認為,教育必須走在時代的前端。不論是情感教育、性平教育,都應該把世界敞開在孩子面前,讓他們看見世界各式的樣貌,理解與自己不同的族群。她舉例,兒子小時候看到路邊樹叢的聖誕節燈飾時,提出對夜行性動物因人類節日而備受打擾的關懷。這種看待事物的獨特眼光、探索世界的熱情,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企圖心,大人也因此被孩子啟發。
沒有生硬的教條,而是繽紛的圖文、影像和好玩的互動裝置,「我是兒童,我有權利」特展值得一遊。(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