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蔥頭、蔥段各有擁護者
場景來到宜蘭傳藝園區糖蔥文化館,拉糖師傅卓創慶正在拉製古早味的糖蔥,這難得一見的技藝,吸引許多遊客駐足圍觀。他俐落地將琥珀色的糖膏圈在木棍上,利用身體的律動反覆地拉、扯,糖膏打在木棍上發出「啪、啪、啪」的音符,不消一分鐘,琥珀色的糖膏變成了延展性極高的白色長條狀,因外形似蔥,故名「糖蔥」,珍珠亮白的色澤則顯得十分貴氣。
此時,卓創慶迅速地將糖蔥纏繞在木棍上定型,接著入內,與兒子卓韋同聯手,快速地將糖蔥剪成小段並包裝,以免受潮;掛在木棍定型的糖蔥頭,紮實有嚼勁,長條狀剪成段為蔥白,口感酥脆,兩者各有擁護者。有上了年紀的顧客試嚐這一味,還向店家說:「你們把我帶回到小時候的記憶。」
糖蔥不僅是糖果,卓創慶還提供了古早時富貴人家才有的吃法,將糖蔥包進潤餅皮、加香菜製成糖蔥捲,或加冰淇淋讓潤餅口感較濕潤。潤餅皮是自製的,卓韋同自信地說:「潤餅皮是阿公傳下來的,有黃金比例。」現代人的吃法則是加入熱咖啡、熱茶,以替代砂糖,或滷豬腳時加入,增添的肉的光澤。
原本做小本生意的卓創慶,曾開過麵店、服飾店,30年前因岳家無人願意承襲拉糖蔥的技藝,他半推半就地跟著岳父學習,一年後獨當一面,接著繞著全台跑廟會、夜市,因為純熟的拉糖技藝,17年前獲宜蘭傳藝中心邀請,成為長駐的拉糖藝師。
爐火、蔗糖、水,糖蔥的製作材料看似簡單,卻處處是功夫;使用的白糖先煮成糖水,再以慢火熬煮,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攪動,直到水分蒸發變成糖漿,糖漿起鍋後再隔水冷卻,並用手翻動至凝結成糖膏,才能拉製糖蔥。整個煮糖的過程,必須掌握溫、濕度與火候,才不致煮焦。
而煮糖的過程看似輕鬆,夏天卻悶熱難耐,糖膏的溫度更高達170度,翻動至可以手拉的程度時也有70度的餘溫,熬煮過程中若有不慎,糖漿、糖膏沾黏在手上難甩掉,皮膚就會被燙傷,因此,這項純手工的行業,高溫就先嚇退不少有心學習之人。目前全台的糖蔥師傅屈指可數,卓創慶的兩個兒子因耳濡目染,現也接手這項古早技藝,譜出傳承三代的佳話。
卓創慶曾使用進口的甜菜糖拉糖蔥,但不好拉,他說,台產的白糖拉起來較有韌度,手感較好,至於口味,則很難分辨,「因為都很甜。」
我們試吃一口糖蔥,甜的滋味在嘴裡化開,卓創慶說,糖蔥就是要甜才好吃,有嗜糖的年輕人覺得「夠甜」,糖蔥捲吃了一捲又一捲。「糖蔥真的喔,不甜不好吃,我講真的。」
說起糖蔥的故事,曾品滄說,約在清末或日治初期的古老歌譜《識丁歌》就記載了糖蔥這項食物。卓創慶則告訴我們從老一輩那裡聽來的版本:台灣於戰後最多人投入製作,當時日本人撤離台灣,堆放在農會倉庫的糖無人看管,遇雨潮濕流出糖膏,老一輩的人就拿回去熬煮,「拉拉拉就變成這樣了。」
糖蔥放進潤餅皮中,搭花生粉、芝麻粉、香菜,是古早味的糖蔥捲吃法。
卓家自製潤餅皮,麵團是由麵粉、水和的,有「黃金比例」,餅皮口感軟中帶Q,很有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