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行車文化
聽說許多中科人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趁著清晨氣溫涼爽,到中科園區附近頗具挑戰的著名車道「松鼠坡」騎上幾輪,回家沖個熱水澡,上班更加精神抖擻。若是常碰面的車友會開始變得熟稔,停下來休息時聊個幾句,約下次一起騎車。在台中,晨騎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自行車文化,不只是日常鍛鍊或興趣,更變成了一種人際關係的延展。
松鼠坡晨騎很值得體驗,於是隔日清晨六點整,我們在松鼠坡起點熱身,遇到一身車裝的女車友王怡雯。「我很習慣晨騎,這能帶給我一天好的開始,也能認識志同道合的車友。」王怡雯帶領我們體驗這條車道。松鼠坡路面平整,坡度和彎道難度中等但路線順暢,跟著她騎了一圈,便深刻感受到其中樂趣,果然爽快。
結束晨騎,我們接著拜訪座落在高大的巨大集團新總部旁那棟自行車文化探索館。來台中前我們便獨訪過建築設計師潘冀,他表示:「為了保有探索館內最大的展示空間,採用了薄殼構造,並將其屋頂設計成巨大集團形象LOGO。」潘冀的藝術建築從公共建築到企業大樓,遍布台灣各地,「位於丹麥路易斯安那美術館外,著名英國雕塑家Henry Moore一高一低的雕塑品,是建築高矮對比的靈感來源;流動的環境設計則來自於自行車文化。它是一種自在的、流動的、靈活的心靈感受。」潘冀說:「甚至外觀烤漆都精選了特殊亮銀色,讓結構曲線如流水線條的建築,能折射不同時刻的陽光,更顯出自行車的靈活感。」
因此當我們看到晨光下那高矮相鄰兩棟銀色建築,將金色陽光變成動感十足的銀光線條;整區道路動線設計流暢,猶如建築被一條河流彎曲環繞,而那些騎著自行車的人們,便是其中大大小小的魚群時,著實震撼。
「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退休前,最想做的事並不是推廣捷安特的車,而是能找塊場域,完整記錄世界自行車整體的文化演進。」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營運總監汪家灝談起館區誕生緣起。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裡的看點很多,從歷史演進、功能變化、工藝技術、機械原理、材料發展到藝術單車等,館內展現的自行車各種豐富面向,重塑了人們對於自行車的文化認知。
「開車太快,走路太慢,自行車速度介於中間;開車靠引擎,走路靠雙腿,自行車的移動是全身和大腦的合作。」汪家灝說:「當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重複著同一類行為模式,自然就會形成文化,騎自行車這件事也是如此。大家從騎乘模式的變化和騎車過程中找到樂趣,造就不同的自行車族群,接著就成為了個別獨特的文化。」
平日上班前的晨騎,除了強身健體和提高專注力外,也拓展了人際關係。
巨大集團總部的建築與環境設計,有著如銀色河流般的動線。
走進自行車文化探索館,透過各種歷史、技術等層面,展開一場全球自行車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