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許多奇妙的事情同時發生!
當然,台灣漫畫從復甦逐漸走向繁榮,不會只有靠政府。
「2010年許多事情同時發生了。」黃健和用戲劇性的開場說起第三波黃金期來襲的前因後果。
不論是1966~1989年或2000~2010年的兩次產業黑暗期,台漫的缺席逐漸被日漫填滿,儘管乍看之下,產業缺乏足夠的出版管道,但漫畫家、創作者說故事的渴望卻不曾消逝,讀者也不曾離開。
首先是,仿效日本同人展(同人展是指動漫愛好者相互交流,販售自己根據原創作品二次創作的漫畫、周邊等商品的場合,與動漫博覽會相當不同),台灣幾個指標性的同人活動相繼創辦。
不論是2002年成立的「開拓動漫祭」(Fancy Frontier, FF),或者是在2002年由「同人誌販售會」(CW)轉型的「台灣同人誌販售會」(Comic World Taiwan, CWT),參與人數屢創新高,日趨熱絡。
緊接著,2009年,為推廣中研院「數位典藏計畫」內容的文宣品、漫畫刊物《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創作集》(簡稱《CCC創作集》)創刊。
同人展與《CCC創作集》的關聯密不可分。由於當時能在商業出版露面的台灣漫畫家數量稀少,根據《CCC創作集》主編溫淳雅回憶,當時的編輯群只好嘗試從同人展來尋找可合作的創作者。而有不少「大手」(熱門或知名的創作者)參與的《CCC創作集》,在非商業化的初期(1~4期),也在開拓動漫祭與台灣同人販售會等同人展上進行贈閱。出乎意料的是,當時的《CCC創作集》印量每本已高達5,000本,現場卻快速索取一空,甚至有不少向隅者甘願自掏腰包,只求「再版」。
這也促使原本只打算出版一期的《CCC創作集》,走向長期出版,並在好評不斷之下,2012年首開前例,由中研院將刊物「技轉」給蓋亞文化,正式成為商業出版品。
回顧以上事件,擔任開拓動漫祭執行長的蘇微希指出,在新人商業出道機會稀缺的時代,同人展擔綱起孕育創作者苗圃的角色,創作者藉同人展自產、自製、自銷,持續磨練工筆,「此時期出道的創作者,特別有市場感,畢竟,若是畫不好或自我感覺過於良好,根本沒人會買單,所以,他們很曉得在堅持創作理念、喜好同時,必須兼顧桌子另一頭(讀者)的喜好。」
此一特質,這為下一波來勢洶洶的台漫黃金期,埋下了伏筆。
同人展上「大手」雲集。這些擁有個人粉絲群,可謂自帶流量的創作者,也為《CCC》創刊初期帶來了不少關注度。(開拓動漫祭提供)
同人展在台灣人氣熱絡,被視為孕育漫畫家的重要苗圃。(開拓動漫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