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產業前景
台灣漁網產業崛起,金洲董事長陳加仁說起,是1950年代越戰的機緣,美國欲扶植南越的產業,對台大量採購漁網,開啟了台灣漁網產業的國際市場。漁網的材質也從早期的棉線瓊麻等天然纖維,轉為日本引進的化纖尼龍。
1978年,陳加仁的父親與朋友合資成立金洲製網, 2002年更名為「金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以「King Net」為品牌。剛開始以生產流刺網及小型的尼龍網為主,1986年聯合國禁止在公海使用流刺網後,陳加仁積極思考轉型,1990年與美國Casamar公司技術合作,生產遠洋漁業用的大型美式圍網。陳加仁說:「其實我們一開始看這個市場並不是預見未來有多大的成長或爆發力,而是我們知道這是一種『工具』,這工具是無法被取代的。」作為工具,網子的應用層面很廣,不只在漁業上,也用於陸地上的網具,他舉例說明,包括建築用的安全網、運動用網、軍事用的偽裝網、農業用的爬藤網,以及銷到非洲的洗澡網,都是金洲涉獵的產品。
旭東的老闆董基旭其實是從經銷商轉行到製造業。他笑稱39歲那年就可以退休了,但還有一番事業心。透過朋友引介認識了高密度聚乙烯,董基旭看好這材質的前景,「一來它是國際上認證的環保管材,歐洲的飲水水管、瓦斯管大部分都是用HDPE,再者,有鑑於台灣PVC管漏水率很高,希望引介給國人使用。」
1995年,董基旭成立「旭東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親赴奧地利考察,發現「國際上做管材的很多,但是做管件的很少。」管件牽涉到模具的開發,技術門檻較高。董基旭於是挽起袖子,自己跳下來研發,他回想那時候,因為設定好條件參數,要等24小時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時常是72小時不眠不休。
開發有了初步的成果,但國內卻接不到一張訂單,董基旭想著到海外看看是否有新的應用機會,「那時候看到海上箱網,在國際上也剛剛起步,我在1999年投入, 2000年就成功了,開始進入海上箱網的產業。」
箱網後期的組裝仰賴人力,一針一針地縫組。(金洲海洋提供)
箱網示意圖。箱網設備要穩固地錨定在海中,網片要能耐深海惡劣氣候與防掠食動物咬破,為了防止海鳥、海獅掠食,上方還裝設防跳網、防鳥網。(金洲海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