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誤解為合作,環保署也認同
有了豐富的數據,LASS社群開始做視覺化分析,g0v零時政府也加入,其他對空氣污染的創客也開始進行各項分析。
然而,這個時候,LASS社群設計的空氣盒子卻受到質疑。環境工程領域的專家認為空氣盒子的數值不準確,可信度有待考證。陳伶志對此無奈地說:「我們與環境工程在做的完全不一樣啊!只是大家做的主題都是PM2.5,自然會被比較。」
陳伶志解釋,環境工程使用的空氣測站,看的是一小時以上的平均值,是空氣穩定下來的結果;微型感測器,看的是五分鐘內的數值,是瞬間的狀態,抽菸、跑步引起的揚塵都可能會影響數據。兩種儀器有不同的用途,各有長處,一起使用才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剛開始環工的人還以為,我們做的東西是玩具耶!」哈爸笑著說,創客給人動手嘗試的印象,但也讓人誤會作品不夠專業。與環境工程的測站相比,空氣盒子是從資訊工程與大數據的角度去分析,透過物聯網呈現即時的空氣狀況,滿足民眾的需求,而測站的目標是蒐集大氣中各項指標的數值,與民眾的直接關連較低。不過,兩者並不衝突。
「空氣盒子很重要的用途是追蹤汙染源。」陳伶志表示,觀測空氣盒子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數據變化,可以推測出汙染的方位。雖然環保署一開始對空氣盒子準確度也抱有疑慮,但是確定其品質的一致性後,現在已經用空氣盒子來追蹤汙染源,取締非法工廠。
「空氣盒子以前是打游擊戰,現在是正規軍囉!」陳伶志對空氣盒子短時間的大量應用感到又驚又喜。
訊舟科技的空氣品質揭示板,提醒民眾依空氣狀況調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