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眾人智慧,打造台灣品牌
而在斐然成績的背後,還能看到舞鈴多年對追求藝術、表演和美始終沒有停歇的腳步。
這點,17年前曾陪伴他們於菲律賓演出、現任菲華文教中心主任王映陽或許最清楚。劉樂群轉述:「她看到我們的表演後形容:『和十幾年前比起來,舞鈴的成長不是一點點,而是跳躍式成長。』」
聽到這樣的反饋,劉樂群先是謙虛地說了聲謝謝,同時也不改幽默個性反問:「所以是往上跳,還是往下跳?」但在收起笑容後,他直言,舞鈴如今的樣貌,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要設計出如此龐大的表演節目,劉樂群表示一起的工作夥伴們都很重要。他說,舞鈴是「集體創作」,在導演提出概念後,團隊內、來自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們便會開始集思廣益,提出想法,最後融合眾多意見,塑造出呈現於舞台上的模樣。
這樣的作法看似簡單,難度卻相當高,他說:「我們是藉由人與人有機的連結,才有辦法在融合各方的狀況下,打造出這些內容。」他也認為這樣的方式,是台灣走出國際的最好方向,「與其去比手臂、力氣,不如將重點放在我們的腦袋,讓藝術、創作和文化傳遞出去,影響更多人。」劉樂群這麼說。
這些外人搬不走的Know-How,除了為觀眾帶來《VALO首部曲──阿米巴》和《VALO二部曲──島嶼》等精彩劇碼,也獲得加拿大表演公司太陽馬戲團的注意,並在數年前向舞鈴遞出合併邀請,但劉樂群沒有同意。
「我很感謝他們的賞識,這也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我覺得成為他們的一員後,好像就實現不了我想像中舞鈴該有的樣子。」
那究竟「舞鈴」真正的模樣是什麼?扯鈴、新馬戲、舞蹈、特技,還是音樂?對於外界給的分類,劉樂群只說:「你要怎麼界定都沒關係,但對我們來說,舞鈴沒有受限在任何一個表演項目,或是跟誰很像,我們就只是一個叫做『舞鈴』的靈魂。」
這個靈魂,如同它的團徽寓意「無限」,用他們無框架、不設限的表演模式,帶著觀眾航向心中的「夢幻島」,拿回與生俱來的那對翅膀,成為彼得潘,翱翔於快樂中。劉樂群說:「這是與生俱來,每個人的天賦,」尤其每每聽到觀眾席間傳來親子討論劇情時,他總是很開心,「因為我們要讓每個人都能在劇場裡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關於未來,劉樂群希望舞鈴能成為一個平台,繼續廣納更多的創意、經驗和技術,「因為我從以前就知道,我要創造的是一個能讓台灣更多藝術家發光的地方。」他如是說。
劉樂群的「舞鈴夢」,因為這群台灣藝術家們對舞台的熱情和努力而持續閃耀。(駐汶萊代表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