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助急診醫識毒蛇
病人送抵急診室後,毒蛇特徵常是醫生診斷的第一根據,但其實蛇種辨識本身具一定難度。鎖鏈蛇、百步蛇與龜殼花,三者皆以大塊斑紋為特色,差異細微;擬龜殼花及阿里山龜殼花,則因與龜殼花模樣極為相似,更難分辨;白色斑紋的雨傘節,和前段以條狀斑紋為主的白梅花蛇,也很容易混淆;無毒蛇種青蛇因與赤尾鮐同樣是綠色外表,常遭民眾誤殺。
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醫師鄭凱文指出,國內急診醫師皆具備六大毒蛇相關知識,能處理多數毒蛇咬傷案例,但倘若對於蛇種判定有疑慮、病患病程出現非典型症狀時,便會致電北榮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
作為24小時電話諮詢人員之一,北榮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藥師陳香齡表示,他們會針對醫師提供咬傷預估時間、傷口狀態和臨床數值等資訊,給予醫療方式的建議,假若初判為罕見案例,如為六大毒蛇外的蛇種咬傷,則會協同包含鄭凱文在內的醫師們做進一步判斷、會診。
在政府單位多年來強力宣導,以及智慧型手機普及下,陳香齡表示,近年患者以手機紀錄毒蛇樣態的案例有增高,「但很常是半夜或傍晚被咬,所以素材狀態不是很理想。」
鄭凱文舉例,近期發生的阿里山龜殼花咬傷案例中,病患緊急拍下的照片灰暗且局部,與傳統圖鑑中完整且清晰的蛇體樣態相差甚多,對於多年來協助蛇類判斷的毒藥物諮詢中心醫師來說,具有相當程度的挑戰。
於是,在去(2023)年加入北榮毒物中心團隊的彰化秀傳醫院醫師陳光庭推薦下,鄭凱文和陳香齡聯繫創辦「路殺社」的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德恩,提出建立急診室常見陸域蛇類辨識練習資料庫的可能性。
經數月建置與優化,林德恩協助將既有辨識資料庫中的爬蟲類、哺乳類等非蛇類物種題目排除,建立針對醫療人員識別蛇種辨識的網站,於2024年一月正式上線。醫生只需透過手機,便可像玩遊戲般,輕鬆練習識別多種蛇類遺體,並額外習得蛇種分佈區域、主要特徵等相關知識,快速累積辨識技能。陳香齡表示,練習約200題後,識別能力便明顯提升,面對醫療現場不同樣態的毒蛇,也能快速且輕鬆掌握判斷訣竅。
陳光庭現場實際操作,為我們分析其中一題僅存尾部的蛇類遺體,他表示其雖然沒有頭部,但透過腹部及尾部特徵,能辨別為眼鏡蛇。他進一步解釋,因為眼鏡蛇平常形態是灰色、黑色或咖啡色的蛇,甚至頸部在沒有膨大的狀況下,標誌性花紋也可能無法清楚識別,「所以題庫在某方面來說,也可真實呈現民眾將蛇或照片帶到急診室的真實狀況。」
北榮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藥師陳香齡(左)和醫師鄭凱文(右)在醫師陳光庭(中)推薦下,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建立急診室常見陸域蛇類辨識練習資料庫。(莊坤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