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合作,共組國家隊
對於台灣而言,國內紡織產業素來以紡織矽谷美名傲視國際,加諸電子、資通訊產業亦相當優異,發展智慧型紡織品,可謂擁有多重利基。然要達成「強強聯手」,仍需克復不少關鍵性命題。
電子元件如何與衣服結合,必須維持穿著的穩定性與運動情境下的可靠度,是跨域後必須處理的關鍵命題,消費者甚至會詢問:「一件衣服可以保固多久、耐水洗多久?堪用性多少?」無法耐久超過百次水洗的智慧衣,同樣無法跨過商業量產的基本門檻。
而倘希望產品能從服飾進階到醫療器材,還除了水洗測試以外,還須通過醫療器材認證相關之要求,如:生物相容性、電器安全性與電信安全等測試等,確保該產品的可靠度與安全性。
然而,但因智慧紡織品橫跨電子與紡織,除了人才難尋,產品規格、成本、生產方式、品管、交期乃至法規,都需要重新定義,「紡織與電子兩個產業的Domain Knowledge與成功經驗差異實在太大。」沈乾龍解釋:「電子產品加工尺寸公差一般都以微米計量,紡織品因為彈性結構加工體尺寸公差僅到毫米,兩者結合需重新取得平衡點。」
雖然智慧衣最大的優點,不外乎舒適性,「但最大的缺點,就是規格。」沈乾龍指出:「每個環節跨領域的資訊都會彼此干涉,必須先定義好規格彼此才能串聯起來。」
為了加強跨領域的媒合與溝通,台灣在2018年由34家紡織、電子龍頭業者、組織,如南緯、聚陽、福懋等紡織廠,以及正基電子、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等電子業者,率先組成「台灣智慧型紡織品協會」(TSTA)。目前已經擴展到56家的他們,稱得上「智慧衣國家隊」,常以團隊名義共同展銷,在台灣智慧型紡織品協會擔任秘書長的沈乾龍充滿期許地說「我們的願景,就是成為『智慧衣的東大門』,想採購智慧紡織品,就會來到台灣。」
由紡織所開發的穿戴裝置,結合了傳統的紡織工藝與高科技的電子裝置,可廣泛應用於醫療、健身、遊戲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