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見解取勝,追古溯今
獲得漢學獎的史學家王賡武,是研究中國及東南亞關係的專家,他透過細究中國歷史上與南方鄰國的複雜關係,以此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相較於傳統上從中國內在觀點或由西方相對視角來觀看中國,他以豐富多元的視角觀看世界秩序,在海外華人相關領域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
王賡武1930年生於荷屬東印度泗水(現在印尼),父母親皆為中國人,雖然因工作來到英屬馬來亞,但仍重視他的華文教育。王賡武接著到英國受高等教育,此後學術生涯足跡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並在香港大學擔任九年校長。唐獎評選委員會認為,正因為歷經多元文化的洗禮,讓他既是中國儒家文化與英國菁英學術傳統的「圈內人」,也是從境外看中華的「圈外人」。
王賡武以嚴謹的思辨能力跳脫二元對立的框架,回溯「僑」的歷史流變,進而提出「海外華人」的概念,力主華人的多元認同;他精通東南亞各國歷史,細細考究古今海外華人在地區中所扮演的角色,其著作現已成為這個領域中的經典。
陳振川指出,王賡武與唐獎第一屆漢學獎得主余英時、第三屆的斯波義信,剛好出生在1930年,他們經歷動盪的時代,以嚴謹治學,豐富漢學研究的視角,貫通古今。
除了獎金,唐獎另補助得獎人研究補助經費1,000萬元,期待他們運用自身的影響力,進行學術科技交流。陳振川指出,第一屆永續發展獎得主Gro Harlem Brundtland 用於肯亞大象保育、綠能供應水電、提升開發中國家女性科學家在公衛研究的水準;漢學獎得主余英時成立余英時人文研究獎,獎勵華人年輕學子;法治獎得主Albie Sachs成立信託,在南非記錄黑白種族隔離後制定新憲歷程與改建監獄為憲法法庭的目的。另法治獎得主Louise Arbour及Joseph Raz分別捐助加拿大及英國大學從事法治研究。
唐獎特別強調得獎者的研究成果,對社會作出實質貢獻,在人心恐慌與國際動盪中,愈發看見得獎人在人類互助的努力與光輝,為重建世界秩序尋找永續發展的新方向,這也正是唐獎的精神,發揚至善至美的德行,追尋共生共好的遠景。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認為,唐獎是華人對世界的回饋,也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林旻萱攝)
王賡武在政治大學舉行的唐獎「漢學」大師論壇遠距連線指出,漢學多元化面臨新的挑戰。(林旻萱攝)
在台灣大學舉辦唐獎「法治獎」大師論壇,邀請本屆與歷屆法治獎得主,與台灣在地非政府組織跟社會倡議代表,探討非政府組織在公民社會的角色。
唐獎第一屆永續發展獎得主Gro Harlem Brundtland,將獎金用於保育肯亞大象,原本因害怕遭受盜獵,改在夜間活動的象群,已能與人類和平相處。(Milgis Trust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