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程,讓彼此惺惺相惜
「我在很多場合遇到台灣官員,他們常對我說,20年前,我們到布拉格度蜜月,家中第一個孩子也是拜蜜月之賜。」史坦格分享起工作時的趣聞,這樣的事件也無形說明了台灣與捷克的淵源。
自從1993年,捷克在台設立代表處,至今超過30年,「穩固」,絕對足以用來形容兩國的連結。史坦格說:「台灣與捷克的連結並不是新的、時髦的,也不是忽高忽低、起伏不定的。它有一條明確的軌跡,朝著合作延伸而去,並且加深各方面的發展。」
目前,捷克政府把台灣列為亞洲區域的「優先夥伴」,各領域的互動,在近年日趨熱絡。外交關係的正式破冰,可追溯到疫情前的2018年,由捷克市正式與台北市締結姊妹市。2020年,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布拉格市市長賀吉普(Zdeněk Hřib)等人率90人代表團訪台;翌年,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亦帶團回訪。
2023年,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再度率160人以上之訪團來台。訪團規模之龐大,包括官方、產業、學術、教育等領域的人士,對於台灣或捷克,都是空前絕後。
民間部分,捷克是台灣人度蜜月的首選地之一;企業家郭台銘將鴻海集團的歐洲總部設立在捷克,並不惜鉅資買下古堡;文青必讀的卡夫卡、米蘭‧昆德拉與赫拉巴爾,都是捷克作家;蔡依林唱紅了〈布拉格廣場〉;更別提,網球選手謝淑薇與捷克選手史翠可娃(Barbora Strýcová)多次組成女子雙打,在職業賽事中屢屢奪冠。而捷克籍譯者白蓮娜(Pavlína Krámská)與插畫家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在台灣創辦麋鹿出版社,將台灣文學翻譯成捷克文出版……等等。可以說,台灣與捷克,雖然距離遙遠,文化背景也相去甚遙,卻無損兩國對於彼此伸出友誼的手。
但為何是台灣?又為何是捷克?最關鍵因素在於,歷史背景與民主體制的相似性,「台灣與捷克,幾乎在同時代由專制走向民主,」史坦格談到,台灣歷經1980年代的黨外運動與解嚴,並在1996年首次公民直選總統;而捷克(當時為捷克斯洛伐克)則在1989年歷經和平的天鵝絨革命,轉型為民主國家,並在1990年舉辦首次民主選舉。
史坦格有一份由他所精選給外國人,「可以觸及捷克靈魂」的書單,當中包含了一本《無權力者的權力》,作者是前捷克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作為捷克首任民選總統,哈維爾在生前致力推動捷克的民主化運動,因其背景、理念相似,與台灣首任民選總統李登輝,兩人生前相當友好,互動熱絡。
「台灣人與捷克人,都會記得從專制過渡到民主的這段經歷。因此,人們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也知道個人在實現自由與民主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一切都不是憑空而來,是必須為之奮鬥的,這也是兩國連結非常牢固的理由。」史坦格熱忱非常地說。
台、捷近年交流熱絡,圖為國立台灣文學館與捷克文學館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經多年談判,華航終於正式開闢「台北—布拉格」直航,也是台灣目前唯一直飛捷克的航空公司。首航時,華航董事長謝世謙(中)、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史坦格(右2)齊聚慶祝。(中華航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