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開拓內需
許多人到國外旅遊,都會逛一逛當地的市場、超市,並且為許多爭妍競艷的花卉吸引而停下腳步。在歐美,花卉甚至能占超市營收的三成,反觀台灣,只有在美國來的量販店好市多才會見到少量花束,就連街坊花店也不多見。
難道是台灣人比較不喜歡?寶妮不這樣認為:「有買花習慣的人其實比想像中多上很多。」
為幫助花卉產業度過這一次難關,政府與民間的花卉團體攜手,有許多積極作為,包括將市場上多出來的花卉拿去佈置,在大安森林公園、圓山公園、士林官邸、台鐵新烏日站等公共場所搭建造型花毯、立體造景與玻璃花房;或者設計成花禮,餽贈給在第一線工作的防疫或醫護人員;也與台北、彰化等地區的學校合作,以DIY活動的方式作推廣……種種措舉,先喚起國人對於國產花卉的關注,下一步,則是建立更便民的銷售管道。
四月下旬開始,以農委會與台灣區花卉發展協會為首,開始與國內的幾家超市業者如全聯、家樂福、楓康合作,導入鮮花銷售,希望讓消費者以最方便的方式買到花卉。
鮮花是敏感度相當高的產品,從田間採收以後,新鮮度分秒之間都在流失,採後處理、保鮮、運送等需要照顧的細節也相當多,如今才從零開始,一下子就要鋪貨到零售端並不容易。鍾國成也坦言:「過去這塊其實做得很少。若不是疫情,加上政府支持,不然也不會想到去做。」
不過,出乎預期地,市場反應相當熱烈,消息發布後,也引發許多網友的爭相詢問,先從台北50家門市開始做起的全聯超市,也宣布會在年底拓展到100家。
到了五月疫情趨緩,景氣稍稍回溫,再加上母親節檔期的催化,花價從谷底回升,到了七月,對照起去年同月份的價格,居然還提高了14.6%。
花卉固然是非生活必需的奢侈品,「一開始我們也以為會很慘,但市場的反應真的很難說。」鍾國成說。疫情讓人們盡可能減少外出,甚者如國外宣布封城,民眾反倒將消費轉移到花卉上,藉此美化居家,也帶來療癒的效果,而一旦疫情趨穩,不僅花卉市場恢復得相當快,也無形中培養了人們的用花習慣,有利未來的產業發展。
疫情讓花卉業者也開始嘗試打開內需市場,圖中為今年才開始在連鎖超市販售的國產花卉,上架後頗受消費者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