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樣性已是台灣表演藝術中珍貴的文化資產,其展現不僅止於從本土邁向國際的大型表演藝術,還包括與異國文化交融的外來或在地團體的各種展演型式,而這些碰撞與交融,恰恰能體現出台灣社會接受「跨文化藝術」的可塑性。
本期《光華》封面故事,以表演藝術之多元融合為主軸,含括有外籍表演家之在地融合、本土樂團與世界接軌,以及民俗樂音之跨界展演等面向,透過台灣當代表演藝術,展現台灣與世界連結之能力。
* * *
此外,本期《光華》聚焦於台灣的永續發展,有公民電廠群募平台帶動民眾參與能源轉型,也有循環包裝機制,將零廢棄網購化為可能,更有社會企業將守備範圍拓至國際,促進烏干達農村的經濟發展……等,還有時下很夯的植物肉專題,讓「環保」與「好吃」兼顧,也替台灣的食品科技,在世界的植物肉風潮中,佔有一席之地。
「一個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倘若拿去發電,立即減為原本的1/25,甚至還能產生可觀的碳權。」工研院農能技術發展部經理李志杰在接受《光華》專訪時提及。而「沼氣發電」這項能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技術,在台灣的發展近況為何?又是如何讓各領域的專業串連,形成一完整產業規模?盡在本期《光華》報導當中。
* * *
今(2022)年在台灣有兩項值得關注的活動,其一是首次在台灣舉辦的「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可以說是集結了近年來台灣產官學的研究成果,展現出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決心;其二則是已邁入第十年的唐獎,讓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闡述這十年來唐獎所達成的里程碑。而今年公布的永續發展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也曾為推動聯合國八項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及接續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許多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
針對環境變遷與能源轉型,台灣已跟上國際趨勢,正一步步地穩健向前邁進,而在本期全民徵件的影像主題「驚豔福爾摩沙──台灣花鳥之美」中,所呈現出的寶島繽紛景致,則讓我們深深省思,如何帶給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人,更美好的環境永續與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