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移工的需要
IBU廚房還有另一個名稱是「冬瓜山書店」,書櫃上一個立牌寫著「燦爛時光冬山分櫃」,說明承繼燦爛時光書店的精神,這是「只借不賣」、實踐漂書理念的二手書店。
除了提供自在閱讀的空間,冬瓜山書店成立的初衷,還有希望解決移工在台灣生活或工作上的困難,因此書店目前每週三提供外籍看護工中文課,星期六則是印尼工廠移工的中文課,幫助他們學習工作上可以用得到的國語。許多移工甚至遠從宜蘭市、三星鄉搭計程車來上課,他們表示,生活更加充實,休假期間不會只是滑手機。
分享東南亞家鄉味、協助減少移工在台灣的不適應,能夠體會這樣的需要,是因為黃燕妮自己是過來人。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她,有一半的華人血統,在排華的印尼長大;剛嫁到台灣來,又因語言不通,飽受鄰里歧視,認為她是嫁來台灣撈錢。黃燕妮用行動證明,她也分擔著家計,跟著上小學的兒子,從ㄅㄆㄇ學起,拿到結業證書,國、台語攏會通的她,擔任為移工翻譯的工作,更是逐步建立了工作的自信。
「以前在印尼,因為我是華僑,我們自己會叫當地人印尼『番仔』,但是擔任翻譯期間,卻發現,為何台灣人這麼關心這些印尼漁工?我慢慢地去觀察,靜靜地去反省,為何我反而沒有關心自己的同胞?」面臨著跨文化衝擊的她,坦誠地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長期投入家庭看護移工研究的梁莉芳說,包括婚姻移民在內,台灣每卅人就有一位新住民或移工,但是台灣社會其實看不到他們。當她帶著指導的學生王筱珺,做實地訪查後發現,新住民與移工們身處異地的孤單,與溝通障礙的無助,更是需要協助。透過冬瓜山書店,為移工舉辦新書發表會,舉辦印尼文演唱會,也讓她們投身東南亞研究之餘,在實踐社會責任中協助他人。
尤其對黃燕妮來說,現在連在大學的兒子都開始跟著她學印尼語,在人生的遷移中,台灣不再是異鄉,而是能夠實踐夢想,幫助他人的家鄉。
標示著「燦爛時光冬山分櫃」的書櫃,提供不同東南亞語的書籍供移工們借閱。
台灣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科班出身的美籍老師蔡雪青,義務教授印尼看護工中文。(冬瓜山書店提供)
冬瓜山書店舉行「穿越小旅行──從冬山到東南亞」的活動,分享泰國舞蹈。 (冬瓜山書店提供)
透過料理與書籍,冬瓜山書店與IBU廚房希望照顧到東南亞移工與 新住民的需要,也提供交流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