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另一個台灣
為了研究中國史,康豹便在耶魯大學學起了中文,詩人鄭愁予是他的老師之一,還幫他取了中文名字「康豹」。「我的名字Paul R. Katz,豹的音跟Paul有點像,而Katz音近Cats,豹也是貓科動物,所以音跟意都有通。」康豹佩服鄭愁予取名的藝術,非常喜歡自己的中文名字。
時值1980年代,中國尚未從文化大革命中完全恢復,而台美關係友好,社會風氣相對自由,台灣的華語教學師資、設備都是外國人學中文的首選。1983年夏天,康豹來台修讀。即使已經在耶魯大學念了一年中文,康豹點餐時還是鬧了笑話,「我看到菜單上很多『⺼』字旁,以為都是肉,結果點來一堆腰肝腎,嚇死了。」而當時台灣的可樂一罐25元,台啤21元,礦泉水很稀少,「當然是台啤比較下飯。」康豹笑著回憶第一次來台的種種趣事。
康豹表示,當時住在台北的國際學舍,周遭環境說的都是國語,他全然不知台語的存在,而教材裡提到的台灣,大抵就是阿里山、日月潭,短短的暑假研習,康豹還沒有機會認識台灣本土文化。
隔年,康豹返美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班,並再次回到台灣精進中文,這回他在台大史丹福中心待上一年。康豹因而結識了台灣的朋友,他們熱情地招呼康豹到家裡作客,帶他去萬華、鹿港看古蹟,「我才發現,原來台灣還有一個文化是講著台語,祭拜王爺、媽祖,實在太有趣了。」康豹說。
同時,康豹也在史丹福中心遇見轉捩他人生的良師──焦大衛教授(David K. Jordan)。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的人類學者焦大衛,是西方人類學界研究漢人文化的先驅,當時已在台南西港田野調查多年,探討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說得一口流利台語的焦大衛,帶康豹到西港參加三年一次的瘟醮,「我第一次看到燒王船,還有大批的乩童拿著法器往身上打,覺得很震撼。」大開眼界的康豹,決定放棄原本的中國史研究,改以探討燒王船的歷史淵源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
康豹在1988年來到屏東,踏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也參與小琉球迎王,拍下許多珍貴影像。( 圖為琉球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