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顆茶,伴顆茶
劉還月研發的半顆茶,分享給北埔的水磜社區,開發成以客家三草:艾草、紫蘇、魚腥草為內料的「客家三草伴顆茶」,成為社區的主力商品。徐美玉闡述故事的由來,社區多數的田地由於產業轉型和高齡化問題,土地廢耕將近九成。但透過引入製作半顆茶的微型加工,讓荒廢的田地重新種植紫蘇、洛神等作物,能夠重現客家四季地景;也讓社區的長者,走出家門,與社會互動,貢獻自己的能力,投入製茶的行列。因此,徐美玉說,「劉還月老師的半顆茶是一半的半,在社區就成了陪伴的『伴』。」
踏進北埔鄉水磜社區發展協會,一群銀髮長者正協力分工,一人負責分切檸檬,兩三個人拿起小剪刀,剪開果實裡的柑絡,讓果皮與果肉分離,又有幾人瞪大眼睛,專注挑出檸檬的籽。劉還月解釋,植物種籽的苦味是為了預防其他動物吞食,味道「死苦」,會影響茶的風味,一定要取出。取出的果肉、柑絡等用果汁機攪碎,再取來茶葉和客家三草(艾草、紫蘇、魚腥草)與之充分混合後,蓋上白布靜置,進行初發酵,或稱為「酶促氧化」。
一小時後,做為填充的內料已經濕潤軟化,約20g秤成一份份,努力塞進剛剛的果殼裡,使其充實飽滿,壓上果帽,取來棉線,綁成八等分的瓣狀,完成的一顆顆半顆茶,還留有檸檬的香氣,接下來就是蒸曬的程序了。
看水磜社區數十位長者,有的一邊聊天一邊工作,有的則埋頭專注手上的活,愉悅的氛圍在空間中蔓延。劉還月的「半顆茶」,是取半顆果實來做茶,發展成為社區裡的「伴顆茶」,是長者們陪伴一起來做茶,但意義上,更可解釋成伴隨傳承客家文化的茶。你說,是不?
劉還月分享半顆茶的技藝,讓水磜社區的高齡長者可以參與製茶,與社會互動,是為社區的微型經濟。
「半顆茶」是取半顆果實來做茶,也成為社區陪伴高齡長者的媒介,故又稱為「伴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