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嵌在常民生活中
和平島的考古遺址,出土文物中,石斧、石槌是代表距今3,0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圓山文化的文物;煉鐵爐壁殘件是距今1,800~400年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的證明;金色玻璃珠與玻璃耳環顯示當時鐵器時期的原住民已展開對花蓮等地的貿易;而Caravaca式十字架殘件則是荷西時期的用品。諸聖教堂出土的20具骨骸,研判應是修道院的傳教士,不只是西班牙人在台灣殖民活動唯一的具體結構遺址,更是直指台灣在大航海時代位置的重要證據。
住在「諸聖」遺址旁的藍媽媽水餃店老闆藍秀鳳說:「以前我去參觀十三行博物館看不太懂,接受考古解說的培訓後,發現我們和平島這個小小地方,一層一層剝開,原來考古歷史這麼豐富!」
1972年藍秀鳳從基隆八斗子嫁到和平島,她買菜時發現這裡的人口音都不一樣,有來自山東、大陳島各省的退伍老兵、客家人,有阿美族嫁給來自琉球的日本人,而做西裝的是號稱「身揹三支刀」的福州人。
有著閒適風情的和平島,不只匯聚來自各地的族群,「3,0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生活。聽說挖出的骨骸都沒有超過40歲,以前的人這麼短命,其中還有四具小孩的骨骸。」藍秀鳳認真的解釋,聖諸教堂的扶壁厚達二公尺,專家說,不只是為了阻擋冬北季風,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神父們的安全,抵擋外人的攻擊。
「這麼接近常民生活的考古現場,民眾都是導覽員,可以介紹在地文化。」局長陳靜萍認為,串連考古遺址、正濱漁港、和平島公園,形成了更有深度的人文與生態觀光動線。
納入「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正濱舊漁會大樓,目前仍在修復中,具特色的回字型建築,外層使用13溝紋磚,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漁業基地,當時不只設有郵便局、漁市,還有澡堂;民國初年曾作為監獄,後來荒廢,一度成為流浪漢聚集之所。正濱舊漁會大樓預計今(2021)年下半年開放,民眾可以尋找到一處大廳,擁有16樘平衡錘檜木窗,全由木作匠師手工打造,大器又有質樸之美。
從基隆炮台的密集度,可以看出基隆是北台灣重要的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