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天然石材的人造石工法
磨石子的技術,並非台灣原創。據文獻紀載,磨石子起源於義大利威尼斯,在日治時代由日本人引進,至於引進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葉俊麟解釋,磨石子與洗石子、抿石子、斬石子近似,都屬於仿石材的「人造石」,「台灣石材的產量不豐,加上天然的石材,在加工、運輸上成本高昂。磨石子雖然也使用天然石材,但另外混合大量的水泥砂漿,可以大幅減少石材的使用量,光滑的質感,遠看也與石材無異。」他說。
就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磨石子的清潔相當容易,幾乎不存在使用年限;就算破損、龜裂,並不需要大面積重新施作,可針對局部修補;老舊了,經過重新研磨,又能延展壽命,可說是相當耐久的一種材料。另外,冰涼的質地,尤其適合台灣的炎熱氣候,還有不吸濕、不容易反潮等優點,種種因素,使得磨石子在台灣民間普及開來。
日治時代興建的總統府、監察院、新竹州廳等老建築裡,都有磨石子的蹤跡。呼應著陳炳元所述的「正峰行」創業歷史,1950~80年代,是磨石子在台灣的鼎盛年代,民宅、廟宇、校園、公家單位紛紛採用,地坪、牆面地板間相接的踢腳、矮牆等位置,都常見到磨石子的蹤跡。
現今台灣人最熟悉、由黑、灰、白鑲嵌的地坪,象徵了幾種本土產的石材。黑色的,是來自宜蘭烏石港或者屏東三地門的頁岩,與原住民黝黑的石板屋是相同的材料;另外,還有來自宜花東的黑色大理石。灰色的「中白石」與白色的石材,同屬於大理石,都產自東岸。
嫻熟於石材產地的陳炳元也說,除了黑、灰、白以外,台灣還有新竹產的黃木紋石;以及備受歐洲及日本人喜愛,花蓮壽豐產的綠色蛇紋石,但這些稀有石材因環保理由已紛紛禁採。
磨石子工法因施作費時、粉塵等問題,如今較少人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