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帷幕中的睡美人:菊元百貨
故事中所描繪的榮町,即今日的衡陽路、寶慶路、秀山街,與博愛路、延平南路一帶。今日的街區,仍留有當年興建的合庫銀行(當時的台北信用組合)、台灣銀行、台北中山堂(當時的台北公會堂)等老建物。
在這之中殊為可惜的,當屬有著七層樓高,當時被暱稱「七重天」的菊元百貨了。作為台灣早期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建於1932年的菊元百貨,即便經歷過多次地震,至今仍屹立不搖,穩固得令人驚訝。老房子也在2017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但因建物多次易主,頻頻改建、拉皮,原本的面貌已被玻璃帷幕等建材嚴嚴包覆,建築學者郭肇立稱之為「塵封在玻璃棺材中的睡美人」。
我們與文資工作者凌宗魁相約在榮町的老字號咖啡館。目前任職於博物館的他,曾在咖啡館裡採訪過新元久(其祖父新元鹿之助曾任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年近百歲的老人家,仍能以驚人的記憶力指認當年生活的點滴,包括了與家人到百貨公司的四樓買玩具,在五樓吃飯等細節。
嫻熟於歷史掌故的凌宗魁為我們疏理百貨業的發展史:起因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快速、多樣生產的產品大量被生產,正式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型態,有錢人開始追求新奇的消費。當時,為了展示各式各樣新奇產品,各國甚至相繼舉辦大型博覽會。
正逢日治時代的1930年代,隨著發展的步伐,販售舶來品的洋雜貨店開始在台灣各地出現,而坪數、櫃位臻達一定規模,被稱之為百貨店。彼時,有三家最富盛名:台北的菊元百貨,台南的林百貨,以及高雄的吉井百貨(今已拆除)。
日本的百貨業者,多由服飾業起家,台灣的狀況亦大同小異。來自日本山口縣的吳服(日本傳統服飾)店商人重田榮治,在大稻埕開設了菊元商行,經營有成後,買下榮町的店面,開辦「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的菊元百貨。
菊元百貨是由日籍土木技師、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建築課課長古川長市所設計。考量台灣長日照、強降雨的氣候,建物設計了足以遮陽避雨的騎樓。曾有機會入內一窺究竟的凌宗魁分享,建物的五~七樓仍保留有高樓層層層退縮的結構原貌,這是按照美國紐約市在1916年頒布的都市計畫法令,該法令為了提升街區的日照與降低大樓的壓迫感,規定高樓層建築的高層必須內縮。
近來,菊元百貨的玻璃帷幕後悄然貼上了電腦輸出的舊時影像,預告著老建築有可能恢復往昔風光。
位於新州屋二樓的餐酒館,鏤空的泥作牆面可以看見舊日的磚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