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神轉型為財神
俗諺:「有土斯有財」,隨社會轉型,土地公也由農業社會的「農神」轉為求財的「財神」,生意人、店家於農曆每月初二、十六「做牙」祭拜,相傳是因交易後翌日感謝土地公賜生意興隆。
土地公的「財氣」也影響祂的手持物。李豐楙說,早期土地公造型較古意,多為頭戴員外帽、手持枴杖或如意,現代土地公多持元寶。他自揭借展自己收藏的土地公,展方還笑他土地公神像「都沒有拿元寶」,令他哭笑不得。
有些土地公祠廟更因各地民眾求財而成為全國知名。例如新北市中和區烘爐地山麓的南山福德宮,起源於先民開墾茶山,進而建廟奉祀,1996年設立108尺高的持枴土地公大神像,並因視野可俯瞰大台北盆地,也成為賞夜景的景點。
南投縣紫南宮則是開放民眾向土地公「求發財金」,信眾擲筊請示獲聖筊就可求借600元,日後還金,每年農曆年都擠滿人潮。
屏東縣車城福安宮為六層樓的宮殿建築,是全台面積最大的土地公廟,也供民眾求發財金,現為知名的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