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松鼠,種下永續的種子
而幫助突破南投石櫟自然繁衍障礙的關鍵,是台東竹湖山居的老闆賴金田。
身手矯健地爬上南投石櫟,他為樹冠包上套網,保護發芽率不佳的果實,免於動物侵害。賴金田這一套,大大提升南投石櫟保種成功率,也為國內殼斗科保育寫出新頁。
說起這段故事,他只是謙虛地說:「就只是用農夫的思維在想這些事啦。」
退伍那年,年輕的賴金田回到長濱老家務農,因為一場天災,看見大自然的力量,為之驚嘆的同時,開始關注自然環境,改施以有機農法,並身體力行把樹種回家鄉。
邊探索邊實作,30多年的種樹職涯,從10公頃到如今的30公頃,靠著他一雙手,15個小巨蛋大小的森林如今長滿樹木,生機盎然,其中也包含殼斗科植物。
賴金田特地在林間選擇一處稜線地,東北季風的吹拂讓該處潮濕,無其他植物遮蔽,同時提供充足日照,他尋訪全台各地山林,親自採集殼斗科果實,並以層積法解除種子休眠狀態,使其發育生長;育出小苗後,仔細觀察植株生長情況,待其茁壯,再移至稜線上,並劃分出六至七公尺的生長空間,為殼斗科小苗保留至少20年的生長空間。
如同老父親般,賴金田巡視著「櫟見之丘」園內一草一木,不時撫摸枝芽和綠葉確認生長狀況,也確認保護小樹苗的圍欄是否穩固。
因為除了種樹,他也與學者合作,詳細記錄樹木生長狀況。有鑒於殼斗科植物的研究近年才漸趨完整,野外高大樹木的紀錄已是相當齊全,惟缺乏小樹苗成長紀錄研究。因此,賴金田以24節氣為主軸,記錄殼斗科植物生長狀況,自發芽、展葉、開花、結果,到落果等每一個細微的時間點、生長高度,搭配該地濕度、氣溫等資訊,完成一套屬於台灣台東長濱的物候調查,該數據也持續上傳國際網站,為全球殼斗科植物研究貢獻一份心力。
但移地保育並非易事,存在區域土質、氣候和濕度等既有障礙。看完這一頭樹梢上開始有小果的短尾葉石櫟,對比另一頭矮小的森氏櫟,讓人納悶為何差不多時期種下的樹種,卻有如此顯著差異。賴金田表示,或許是因為森氏櫟主要分佈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區域,所以在長濱低海拔山區,生長狀況就還有待持續觀察。是故,賴金田也重申,每種植物都有最適合它的自然環境,移地保育始終存在著一定的限制。
官民攜手合作,不僅保育棲地,也保存一顆顆果實,如同松鼠將橡實埋入台灣土地中,為森林種下永續未來,也為自然生態的多樣性保存穩定種子,確保了殼斗科植物的多樣性,也讓這些森林霸主能夠繼續在大自然中發揮重要的穩定力量。
竹湖山居老闆賴金田表示,殼斗科植物的移地復育已達階段性成果,未來將會持續觀察森林生態,為自然研究盡一份心力。
螞蟻、蝴蝶、飛蛾與蜜蜂等昆蟲,在殼斗科植物開花期間紛至沓來,為吸食香甜的花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