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創新也是傳統的鬆糕
另一個在地傳統米食點心,是「外省人廚房」南門市場特色小吃──手敲鬆糕。
水蒸氣直衝模具裡,約數十秒,職人便眼明手快地將木製小碗倒扣。「叩、叩、叩」,有節奏的敲打聲響後,是一顆顆剛出爐的白嫩鬆糕,飄出雅緻的稻米與餡料香味。
原本專屬南門市場老顧客共同記憶的聲響,如今從合興壹玖肆柒傳出,迴盪在午後迪化街街頭,吸引許多遊人,駐足店鋪門前想一探究竟。
「這是什麼?」許多客人問上的這句,表現出現代人普遍對鬆糕的陌生。合興糕糰店第三代任佳倫和鄭匡佑夫婦創立合興壹玖肆柒的初衷,即是希望可以讓現代人重新認識鬆糕。
為傳統穿上創新外衣,與迪化街商圈的新舊融合風格不謀而合;正門口的橘色布帘、品嚐鬆糕時附上的竹籤,還有縫製在禮盒上頭的紅線等,是夫婦倆為鬆糕穿上的大稻埕戲服。
而戲台上的主角──鬆糕,以小巧精緻的模樣粉墨登場。鄭匡佑透露,為了研發雕刻迷你鬆糕模具的機器,兩人走遍食品展、機械展,歷經無數次失敗,才終於打磨出能成功蒸出小鬆糕的靈魂模具。
鬆糕好吃的另一關鍵,還有白米磨製的過程。經選、洗、泡後的蓬萊米,磨製成粉並過篩後,填入模具炊蒸出美味鬆糕。恰到好處的顆粒大小,是鬆糕軟綿細膩的關鍵,但糕體縮小後,卻成為放涼即硬化的問題來源,「因此我們過篩時微調米粉顆粒大小,成功維持住保水度,也創造出相對Q彈的口感。」鄭匡佑說。
在父親任台興的支持下,兩人自2016年持續為傳統鬆糕闢出嶄新路徑。多種花形模具,使鬆糕綻放出圓形外的無限可能;大膽嘗試黑米、紫米和紅米,再包入秋栗、紅豆與芝麻等香甜內餡,不論老幼都為之驚豔;近年更與義式料理主廚跨界合作,推出異國風味的鹹鬆糕,並搭配台灣在地精釀啤酒,為傳統米食穿戴歐美風貌,「研發不同口味、與不同產業合作,都是希望可以讓鬆糕在更多地方曝光,也讓更多人能認識合興。」鄭匡佑如此期許。
他更分享,有年輕人帶著父母來大稻埕吃鬆糕,才意外發現原來他們早已知道,這一小塊的糕點成為兩代人對話的橋梁,「如同我們在創新中,找回與父母對話的空間。」鄭匡佑說。
任佳倫與鄭匡佑夫婦在鬆糕製程中加入機械輔助,希望減輕老師傅製作時的體力負擔,惟標誌的手敲鬆糕等關鍵步驟,仍堅持以人工完成。
合興糕糰店架上的手寫紙條,除標示商品名稱和價格,也為第一次購買的客人解說點心內含物,使人感到滿滿人情味。
小巧鬆糕、糖年糕和各式酥餅,如同寶物一般,收藏在合興壹玖肆柒的木製展示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