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車的行旅
採訪當日,晴天朗朗,我們從嘉義北門站上車,搭上往十字路站的阿里山小火車,一路有導覽老師伍于堯(人稱小伍哥)與我們同行。他成長於蒸汽火車將退役的時代,火車的鳴笛聲是他兒時的回憶,追火車則是青春期的印記。
「阿里山林業鐵路是一條厲害的路線,」小伍哥說,當年從海拔30公尺,爬升到2,000公尺的二萬平站,途中經歷熱帶、暖帶和溫帶,窗外的景色也由熱帶常見的龍眼樹、檳榔樹,途經茶園、竹林,再進入柳杉、紅檜、扁柏的世界,一路樹景丕變,生氣盎然。
伴著列車隆隆的行進聲,小伍哥說,從北門到竹崎是平地段,1960年代,公路運輸尚未興起,鐵道運輸還很繁忙,每逢甘蔗產季,林鐵每天要開出四個班次,載運甘蔗送往南靖糖廠,他和同學會三五吆喝騎著自行車,在鹿麻產站到竹崎車站間等火車,追火車偷甘蔗是那段青春期的記憶;許多年後,由官民共同出資,沿著鐵道闢建的「滿竹自行車道」,讓居民重溫了當年追火車的回憶。
火車過了竹崎站,便開始爬坡。途中會經過多個180度的彎道,小伍哥提醒我們探向窗外,看車身成U字形的曲線,車頭可以跟車尾打招呼的有趣景象。
進到獨立山後,小伍哥不時以遠處的地景為定位座標,讓我們了解火車是如何繞著山邊迴旋爬升,盤旋到山腰間,行過山背,再迴轉到山的這一面,每繞一次,火車就爬升近百公尺,然後離開獨立山。第一次搭林鐵要了解火車怎麼轉怎麼繞,著實不容易,「多來幾趟就可以懂了」小伍哥笑著說。
屏遮那站到沼平站間,採用多個一進一退類似爬樓梯的「之字形」工法,也是為了克服山區腹地不足、降低軌道坡度而設計的工法。
小火車最終停駐在十字路站,目前林鐵本線只行駛至此,前方42號隧道因杜鵑颱風損毀尚在重建中,全線通車預計等到2023年。
古典雅樸的北門車站,百年來,見證阿里山林業興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