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迓媽祖,炮贊迎女神
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就有「台灣媽祖信仰的總本山」之譽。北港朝天宮祭祀組長紀仁智攤開1929年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台灣地圖,地圖上已標示「北港媽祖」。
蔡相煇說,1940年日本台灣總督府調查,北港朝天宮信徒數150萬人,占台灣人口的25%,是全台信徒最多的廟宇。
時至今日雖無官方統計,但觀光署公布的數據,去年朝天宮觀光客逾681萬人次,居台灣宗教場所之冠。
因媽祖分靈多,每年回北港朝天宮謁祖進香的進香團數量逾3,000團以上,白沙屯媽祖到北港朝天宮進香即是一例。進香科儀從朝天宮接駕、入廟、刈火或參香、會香與回鑾,均保留傳統形式,文化部登錄「北港進香」為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每年農曆三月「北港朝天宮迎媽祖」是北港的年度盛事,更被喻為「北港的小過年」,雲林縣北港鎮北港工藝坊負責人蔡享潤說:「北港人都知道,過年沒返鄉沒關係,但媽祖生(迎媽祖)一定要回來。」可見北港人重視媽祖的程度。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犁炮」、「炸轎」,陣頭表演、真人藝閣遊行是特色,神明與轎班會,莊儀團、百年藝陣、軒社、武陣等陣頭盡出,聲勢浩大。
北港「犁炮」與台東炸寒單爺、鹽水蜂炮並列全台三大炮。北港人為了快速施放鞭炮,結合農具,將鐵片的犁頭置於火盆上,再將鞭炮快速地滑過犁頭,鞭炮引線引燃後擲向神轎前方,是為犁炮。蔡相煇說,遶境含有慶典、驅趕瘟疫以及宗教的引渡目的,早年醫學不發達,百姓藉鞭炮中的硫磺驅趕瘟疫,炮聲則有熱鬧歡迎聖駕之意。現今神轎一出廟就有犁炮點。
北港虎爺是這場「迎媽祖」慶典中,最會「吃炮」的神明,因虎爺音同「好額」(hó-gia̍h,意指富有),民間相信,吃炮愈多愈旺。虎爺會的弟兄們身著虎戰甲,一人持扇吹哨領隊,抬轎者腳踩七星步,「嗶嗶咚咚」鼓聲伴隨「風來虎嘯」的口呼,顛轎前進,或圍著虎爺轎「吃炮」,勇者形象吸引老外體驗,2008年起扛虎爺轎又體驗吃炮的法籍朋友Edouard Roquette說:「很有趣的台灣文化,今年收到虎將新制服,但我喜歡充滿回憶的舊制服。」
真人藝閣則是由兒童「扮仙」演繹歷史故事,孩童不時從花車上灑下零食或玩具,吸引路人夾道歡迎,被喻為「台版迪士尼花車遊行」。
北港「犁炮」是指,炮手將鞭炮快速地滑過燒紅的犁頭,引燃後再拋向神轎前,以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