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出,荷蘭人所規劃的市鎮,呈現出規矩整飭的棋盤格規劃,與清代隨機生成的、彎曲自由的街道截然不同。
這樣的特點難免讓人心生好奇,彼時的台灣尚稱地廣人稀,荷蘭人為何格外費心規劃市鎮?
黃恩宇說明,原來,荷文國名「Nederland」即為「低地國」之意的荷蘭,國土有高達三成都在海平面以下。可以說,與水共生,是荷蘭人的日常。
到了海權國家崛起的大航海時代,頗具生意頭腦的荷蘭人,合夥組成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來到遠東經商。他們率先取得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作為根據地,為了與日本、中國進行三角貿易,也在中國沿海尋找貿易據點。
初起,荷蘭人選中澎湖,在風櫃嘴興建了城堡,但因被明朝政府的驅逐而未果,來到鄰近澎湖,彼時喚作「福爾摩沙」的台灣。
出於對航海與海軍實力的自負,加上為控制貿易的水路運輸需求,以及素來與水共生的習性,最後讓荷蘭人擇定時喚「Taywan」(大員)的沙洲作為落腳處,並在沙洲上建造了台灣本島第一座的歐式城堡「熱蘭遮堡」。熱蘭遮堡原名為「Fort Zeelandia」,除了挪用自荷蘭的Zeeland省,「Zee」為荷文的「海」,「Land」為「陸地」,原意的「海陸堡」,就當時的地理條件來看,可謂傳神。
除了興建城堡,一如中古世紀的城市,為了稅收考量,統治者也同步興建城鎮,吸引農民離開鄉村,來到城市發展,並藉由賦稅制度為統治者帶來稅收。
而對於荷蘭人而言,商人錙銖必較的性格使然,加上荷蘭母國土地的得之不易,這使得荷蘭人早早具備土地效益和地盡其利的概念。這讓他們順理成章,興建起可將土地作最有效利用的棋盤狀市鎮。若從台灣建築發展史來看,「這是台灣史上的第一個都市計畫。」黃恩宇強調。
與城鎮之相輔相成存在的,是同樣首度出現在台灣的城市治理的概念。根據現今所留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荷蘭人為當時留下了鉅細靡遺的地籍資料,包括了所有者,土地的長、寬、面積、所在之街道等資訊,甚至還有圖作為參考。
荷蘭人也在熱蘭遮市鎮內設置了交易使用的公秤所,以及負責民事案件的市政法庭。判決也會參考市民的意見,其設計近似於今日的「國民法官」,著實令人佩服觀念之先進。
清代留下的畫作可見,因行政中心已由大員(熱蘭遮)轉移至赤崁(普羅民遮)地區,發展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