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天主堂,牽起台德情緣
8年前,他由安溪寮天主教聖家堂搬到菁寮天主堂,韋方濟以為定居農村的菁寮後,步調應該變緩,但生活卻越來越忙。韋方濟自己也弄不明白,或許人住下來了,親身感受菁寮的一切,無暇看見的景況,開始在他眼前一一浮現。
孩子、老人、後壁的未來,都等著他關心。他一會兒煩惱下了課無處去的孩子們,一下想著老人照養問題,生活困苦的教友也等著他……。而修建服事的菁寮天主堂,無疑是列在韋方濟近幾年來待辦事項的前幾位。
天主堂所在的台南後壁菁寮,2005年因為紀錄片《無米樂》變得聲名大噪,成為不少遊客前來一探的稻米大鄉。興建於1960年的菁寮天主堂,也跟著成為熱門景點。
菁寮天主堂鋁製的三角錐屋頂在南部豔陽下,閃閃發光;鐘樓、庭院受洗堂的圓錐屋頂,安有公雞、信鴿、十字架,常是遊客到訪留下的印象。但鮮少人知,這座坐落在台南鄉間的天主堂,是出自德國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哥特佛萊德‧波姆之手。
當年他受教會請託設計,完成後,便將草圖寄來台灣,交付本地工班、師傅興建。受限當年的時空環境無法來台,年屆97歲的他,至今都未見到他的第一件作品。直到2012年韋方濟決定修建菁寮天主堂,捎信邀請他到訪參觀,波姆才又驚又喜地重啟這段記憶。無奈年事已高,無法親自到來,只好委由同是建築師的兒子保羅‧波姆代父出征,並加入修建計畫。
促成這樁好事,韋方濟一如以往地笑瞇瞇,說「謀啦!謀啦!還好有大家。」其實這樁間隔近60年、橫跨台德兩地的情緣,一度就要斷了線。當年信寄出了,卻遲遲沒有回音,直到德國朋友來訪,輾轉將消息傳至波姆耳中,才促成雙方見面。過程的幸運,韋方濟指指上天,將一切歸功於「上帝」的幫忙。
剛了卻一樁心願,去年韋方濟又把念頭動到了離菁寮天主堂車程不到五分鐘外的分堂──平安天主教堂(簡稱「平安堂」)。
只比菁寮天主堂晚1年落成的平安堂,風格大為不同。小了一半的面積,是一棟有著木造屋頂、最多能容納60人的教堂,屋子外有著三合院的庭埕與紅磚牆。當年落成後,除了傳道之外,更是發放白米物資救濟世人的重要地方。然而,十多年前,隨著農村人口外流、信徒減少,平安堂決定關閉,大門深鎖,人聲偃息。
教堂關閉後,韋方濟時常在外頭看見菁寮的孩子們在外流連。這幅景象,韋方濟越看越不對勁。他決定重啟平安堂的大門,成為民眾的安身所在。重建經費尚未有著落,但平安堂的新藍圖,韋方濟已早早畫好。未來,現址除了保有教堂原貌,前方將蓋起二層的建築,供訪客下榻,東側的樓房也將用做老人活動、孩童休憩的空間。平安堂一旦重建完成,隔個大片稻田,既能遠眺菁寮天主堂,還與一旁的菁寮國中為鄰。
德國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波姆受教會之託完成藍圖後, 便交由台灣師傅、工班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