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的北港朝天宮第一代祖媽轎
北港朝天宮祭祀組長紀仁智為我們導覽現存於行政大樓的「第一代祖媽六角鳳輦」;1909年由祖媽金順盛轎班會會長許致,集資12家郊行的捐款,禮聘修築朝天宮的大木匠師陳應彬領軍設計與製作,歷時三年完成。
依文化部資料,陳應彬傾注畢生功力,融入巧思與其最著名的「雙層鏤空」與「螭虎盤牆」技法,創造出巧奪天工的祖媽神轎,日本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代表台灣南部物產共進會赴台南參加農業博覽會,榮獲日本共進會技術獎。
這頂六角鳳鑾,轎門鑲有四海龍王雕像戍守,轎身環繞24師,象徵眾神共隨媽祖出巡,彰顯媽祖地位之尊榮;神轎裝飾的屋瓦、龍柱、斗拱、花窗、額匾皆精雕細琢、人物細膩,尤其,支撐轎身的雕花柱鏤空、套疊,「座後屏」巧妙地運用螭虎造型譜出「北港朝天宮」字樣,藝匠出神入化的技藝,無出其右。
細看第一代祖媽神轎,轎身的人物各有表情,每隻吉祥神獸的肢體、細節也不馬虎,例如鹿角低頭、表情含蓄,麒麟的鱗甲紋路清晰可見,從神轎左上方45度角俯視,還能對應廟宇的建築裝飾,姚伯勳說,這頂神轎宛如廟宇建築的縮影。
「若以車子來講(比喻),這是神轎界的勞斯萊斯。」紀仁智說,日治時期有四個單位發行第一代祖媽神轎的明信片,彰顯其藝術價值。鑽研媽祖文化的空中大學教授蔡相煇說:「這是台灣神轎的登峰造極之作。」
姚伯勳說,第一代神轎最厲害之處,在於重視結構體態,且匠師大量使用鏤空技法,轎身輕盈,六角型鳳鑾開窗「面面俱到」,讓四面八方的信眾皆可看見轎內莊嚴的神尊,可見陳應彬的別出心裁。
第一代祖媽神轎大約在1960年間退役,第二代神轎仿第一代神轎原貌,採用烏心石製作,由鹿港木雕名師李煥美帶領藝匠雕製而成;李煥美將拿手的西洋花草鑿花運用其上,使得第二代神轎顯得古典雅緻。
北港朝天宮第一代祖媽六角鳳輦環繞24師,象徵眾神共隨媽祖出巡。
大木匠司陳應彬,以拿手的螭虎團字盤牆,將「北港朝天宮」鑲嵌在神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