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都DNA
除了生活感的嘉義,嘉義的另一大特色是木業。根據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副教授陳正哲的調查,嘉義市目前至少留有6,000戶以上的木造房子,是全台木造房屋密度第一的城市。
回顧嘉義木業的歷史,1912年阿里山鐵道通車,各式各樣的物資與人力因之聚集、流動,促成了嘉義市的發展,陳正哲形容,「阿里山森林是一個母體,嘉義市好像是她生出來一個小孩,然後阿里山鐵道就像一條臍帶,她輸送養分,讓這個城市慢慢慢長大。」直到1963年,阿里山林木禁伐,木業停頓,致使這個曾經飛黃騰達的木業城市,沒落了。
2014年,陳正哲的團隊進駐嘉義舊監獄宿舍群,開始修復被閒置已久的木屋,同時也思考如何用修一間宿舍來復興一座城市,他提出了「木都2.0」的概念。從1912到1963,木業創造了嘉義市木都1.0的榮景;而全球淨零碳排的議題,木頭造屋的風潮再起,還有木業技術的創新改變;陳正哲解釋,以前樹木要生長數十年才能成材,現今利用疏伐的木頭膠合,就能拼成為一塊大料,供建築結構使用,這稱為「集成材」的木料,經過測試,強度比同尺寸的原木還要強,是振興木業的重要材料。
世界潮流與新興的技術讓「木都2.0」有了機會,希望復振曾經的木業繁華,讓木頭再次走進常民生活中;陳正哲提出「以修代租」方案,公部門將現有閒置舊監獄宿舍開放出來,引入民間小型資本投入木屋修繕,並由專業團隊提供修繕經驗;只要求進駐業者的業務要有一件事情與木業相關,讓木業相關的行業在此形成聚落。
陳正哲帶我們參觀「矯正塾1921」,此處是舊監獄宿舍區最先修復好的木屋。他們把增建的空間解開,形成綠帶與留白空間。內部空間則降低地板,抬升天花板,形成寬敞通透的起居空間,不必依文資條件修復,不用改回原樣,而是加入新技術,在空間中展示新舊木料如何交融,利用新技法強化建築安全,木屋的技法也可以摩登現代,木屋也能省能舒適,「這間是我們的樣品屋」,要讓大家重新體驗木屋的美好。
隔壁棟則由四間宿舍打通成為實驗木場,置入木業加工的機器,舉辦課程,作為人才培育的教室,因為市區有上千棟木屋等著要修繕,他說。
經過修繕、景觀整治的宿舍群,現今成為產業育成、周末市集、夜間散步的舒適空間,讓人們重新進到木屋生活,讓木頭再次回到嘉義人的生活中。
位在中正路上的「大益糖果店」,洗石子的外牆,入內卻見木屋的結構,這樣的房子在嘉義還藏有很多很多。
陳正哲提出了「木都2.0」的概念,要再造嘉義木業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