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復育珊瑚有成
一方面設定保護區,另一方面著手復育,只是珊瑚復育並非易事。我們來到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柯志鴻解說這十年來一步一腳印的小有所成。
珊瑚復育的工作略可分工為二,要先能在陸上培育珊瑚,其二再成功移植珊瑚到海裡生存。
探進柯志鴻設計的珊瑚培育桶裡,鹿角珊瑚、軸孔珊瑚等多品種珊瑚共生一處,宛如一盆美麗的裝置藝術。柯志鴻示範著各個閥門的功能,一邊解說:「珊瑚喜歡生長在乾淨的水域,培育桶的設計為底部進水,上部排水,底部並有排汙的裝置。」桶上方綁附氣泡條,乍看以為是打氣之用,「其實是要產生氣的屏障,使光線不直射在珊瑚上面,否則光線太強,部分珊瑚會死掉。」要調節溫度、日照,還有水質、透明度,柯志鴻費盡了心力研發,只為營造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
池子外頭,則有一群志工進行珊瑚分枝,插入以咾咕石製成的珊瑚基座,完成的珊瑚分株要先進池子裡培養約兩個星期,再移植到海裡。
珊瑚株固定在海床上也頗有難度。「東南亞國家的珊瑚復育作法是在海床架設鐵枝,再把珊瑚綁附其上,我們這邊有颱風,沒有辦法這樣做。」柯志鴻說。以往投擲空心磚到海底造礁,但固定不易,常遭海流或是颱風破壞。後來以水泥灌漿成空心三角柱的移植磚,表面設計凹陷的孔洞,可安置珊瑚株,再將移植磚排列在海底,當作珊瑚的家。種苗繁殖場技士游惠晴說:「你可以想像這是房子的地基,珊瑚種上去後逐日長大,複雜且多層次的立體空間,可以讓許多海洋生物躲進來。它就會慢慢變成高樓大廈豪宅,住客就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