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波義信:庶民力量強大
此屆漢學獎2位得獎人之一,出生日本東京的斯波義信,是國際知名中國經濟社會史的專家,也是日本漢學界「東京文獻學派」代表人物。現年88 歲的他,投入宋代經濟史、商業史與華僑的研究,超過一甲子時間。
斯波義信在台北圓山飯店接受《光華》專訪時透露,會從事漢學研究,主要是受其父母親影響,「我原本想研究德國經濟史,但父親認為漢字是日本一直使用的外國語,用漢字作研究一定比用德語作研究來得強;加上我母親的親戚從事中國社會的研究,常在家中談論前往中國考察作調查的樂趣,讓我心生嚮往。」
選擇唐宋作為研究的朝代,是因為日本原本深受唐宋文化影響,因此對唐宋十分有親和感,在學術界也有研究唐宋的傳統。
面對問題,總是用手指枕著額頭,並且思考片刻才回答的斯波義信指出,唐宋社會變遷最終的結果,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帶給平民百姓力量。歐洲在11世紀的商業革命才賦予平民力量,日本要遲至德川幕府時代才啟動,但對照中國,時間更早,而且規模更大,這是造就8世紀唐宋文明的重要原因。
斯波義信在其享譽國際的專著《宋代商業史研究》、《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中有很深刻的論述,中國自古有四民之說,士農工商,工商階級被列為最末一等,但唐宋因為交通與技術的發達,帶動商人崛起,所帶來社會變革的力量涉及範圍非常廣。
他舉例說,唐朝中葉,傭兵人數超過100萬人,軍隊補給所需的糧草,政府交給內地民間商人和水陸運業者主導,這在防止契丹、女真的侵略上發揮了顯著的效果,也造就商人地位的提高。而早在隋代所開鑿大運河,讓地方特產得以銷售至全國各地,當時出現如成都「蜀錦」、定州窯的「定瓷」等28項天下絕品的特有產業,商人也利用生產地與消費地的差價,累積了大量財富。
唐宋時代就有華僑流動的雛型,他發現來自華南、華中到福建的移民,由於可開墾的土地有限,再加上福建人特別重視人才教育,導致進士科學考試有半數以上都是福建人,並且鼓勵到首都開封或是大城市杭州留學,這些地域變革引發人才輸出海外的現象與趨勢。對照華人在海外的經濟活動,「我認為共通性就是一個合理主義,因為中國社會思想與人文背景,從禪宗與易學中有順其自然的思想根源,中國人找到最不牽強、最合理的出發點來做。」斯波義信不疾不徐地說。
斯波義信從唐宋文明提煉出知識譜系的結晶,廣泛而精湛。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棟認為,他的博通強化了專精的力量。專訪最後,斯波義信談到人生最重要的宗旨,「不為外界所動,堅守崗位」,尤其是他在1970年代從事漢學研究時,當時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加上馬克思主義儼然是當時世界思潮的主流,反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讓他不易蒐集商業研究的資料,但縱使他的研究與主流相悖,也堅持初衷,一往直前。
唐獎表彰斯波義信的漢學研究,完美地將中、日、西學術的精華結合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