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山區,協助克倫族部落
與Borderline同時誕生的品牌「Chimmuwa」,也有著同樣的初衷。
1998年,林良恕開始接觸泰國山區部落,才發現原來在邊境一帶,除了各界關心矚目的緬甸難民,還有一群隸屬泰國公民卻鮮少人關注的克倫族部落。與多數跨境而來緬甸難民同為克倫族群,然而,住在山區的他們,處境更為艱辛。
由於地處偏遠,不易接觸外界,山區部落的教育、醫療資源都相當缺乏。最初和林良恕接觸的克倫部落村長Tip,也是為了山上孩子的教育,徒步下山來到鎮上向國際NGO求援,輾轉引薦後,才與她認識。
為了順利推動計畫,當時林良恕來到附近村子向一位辦學許久的法籍神父求教。當她聽聞克倫村民下山洽公、求醫、就學,因為不懂泰語所受到的種種不平待遇,甚至被政府人員毫不尊重地稱之為「動物」時,「我的心痛了一下。」林良恕說。
因為援助計畫,林良恕比往常更常來到部落。幾次離去前,村民總會塞給她手製的克倫包、沙龍作為謝禮。早年在難民營工作期間,林良恕就深深喜歡克倫文化,於是她將傳統織布,設計成布包、圍巾等作品。
這些成品的正式名稱出現前,本來有個生硬又嚴肅的名稱:「Karen Network for Culture and Environment」,林良恕左思右想,想到了她曾收過的克倫傳統服飾:「Chimmuwa」,一席連身、純白,唯有部落未婚女性才能穿著的服飾。於是她將這個讀來美麗又兼具傳統的名字,作為名稱。
Chimmuwa從最初只有林良恕與她家中克倫管家Naw Naw兩人一手包辦設計、縫製產品,到如今團隊已歷經好幾代。位於林良恕住家旁的工作坊,牆上幾張照片就記錄了彼此走過的歷程。「這是我們的管家、2007年一起工作的夥伴……」,她一一細數照片。不管來自緬甸的移工、或是遠從部落來到城鎮的村民,都彷如林良恕的家人一般。
有回一位設計師朋友跟著上山,看到布料出現瑕疵,驚呼絕對不可買,甚至要她也別買。林良恕反過頭來安撫朋友,並告訴他,「我和他是夥伴,不只是買賣關係。」。發現問題,林良恕不是冷冰冰地中斷採購,而是開著幾個小時的車子上山,來到交通不便的部落住上一晚,親自與織女一起討論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一日,林良恕陪同台灣媒體來到部落。一會和村落婦女閒談、一會到部落教師家中拜訪,村民幾乎都已經認識了她。見她來到村子,一位婦女就著稀微燭光摸黑拿來親手縫製、綴著白珠似的傳統服飾上門。即使尺寸不合,她低頭摸摸布料、拿起來端詳一會,二話不說,轉身掏出皮夾,就把衣服買下。
從棉花的採集、紗線的揉捻、線紗染色,再由婦女手工編織成布,友善大地與充滿智慧的織布技藝,是部落多年的傳統。但近年來,由於工程繁複,部落村民有的開始放棄了自然傳統的作法,直接買來化學染線紗織布;有的為了謀生,不得不在山區種植玉米、大量噴灑危害土地的農藥。「如果持續向他們購買織布,就能鼓勵部落村民留下天然、友善環境的織布傳統。」林良恕說。
如今林良恕找尋傳統織布的腳步,遍及泰國邊境一帶五省、13個部落,儘管價格從最初250元漲至700元泰銖,林良恕也未曾中斷採購,就是為了支持村民持續投入友善耕作。此外,Chimmuwa更將銷售所得用來協助泰緬邊境部落的婦女與兒童教育。
Chimmuwa的故事隨著2006年林良恕返台義賣,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每次返台舉辦的義賣會現場,人潮總是出乎意料得多。近年來出現在市集上的人潮,更悄悄有了變化。早年前來的人多半是熟識的朋友,然而近年來,出現在義賣市集的陌生臉孔越來越多。
但林良恕說,「Chimmuwa只是個引子,我想做的事情還有更多。」去(2015)年10月返台期間,林良恕順道安排幾場座談,席間她沒有趁機兜售自家產品,反而娓娓道來她心中的理念。
林良恕表示,介紹Chimmuwa故事,是希望傳達有意識的消費理念,購買商品之餘也能思考背後的意義,進而連接起人與人、人與土地、大自然;而不論消費者、部落村民……,參與其中的每一份子都能從中得到收獲,有所成長。「這些分享與訊息,才是社會企業最重要的精神。」她說。
手作織布、帶有克倫族傳統風情的娃娃……,都是Chimmuwa工作夥伴一針一線所親手縫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