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石油桶上的游牧民族
猶記得2015年,一幀令人心痛的影像陸續登上各家國際媒體的頭條:一名敘利亞籍的庫德族小男孩Alan Kurdi,衣著整齊,孤伶伶地倒臥在海灘上,小小身體任憑海水來去沖刷。這幅影像為庫德族爭取到了許多關注,卻也讓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緊緊與庫德族綁在一塊。
來到台灣多年的許善德早已見怪不怪,他時常碰到台灣人認為,他終於脫離充滿煙硝、戰亂的貧苦之地來到了台灣;更難以想像,他所居住的故鄉,其實是被譽為「伊拉克的巴黎」的美麗山城,那裡不僅沒有沙漠、駱駝,氣候四季分明,春季百花爛漫,冬季飄雪。
「受制於新聞講求快速輕薄的局限,難以將庫德族與這些國家的利害關係做清楚的梳理,也因此造成多數人對庫德族的認知籠統,簡化成是被兩伊、土耳其等國家壓迫排擠的族群,甚至是麻煩製造者的錯誤認知。這點實在可惜。」許善德認為。
事實上,庫德族是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最古老的遊牧民族,逾3,000年歷史,超過3,000萬人口,擁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化,也是中東的第四大民族;然而這個在國際上被稱作「坐在石油桶上的游牧民族」,反倒因著富庶的自然資源註定了多舛命運。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使得庫德族無法獨立建國,如今散居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家,是世界上人口數最眾的「無國之民」。
在許善德的童年,確實也遭遇過一段戰爭頻仍的時光,在上學途中,聽見警報聲就得躲避空襲,還有海珊政府實行的種族清洗政策,導致爆發庫德族的逃亡潮,在他九歲時,倉皇逃難的過程中,四位家人在過程中喪命,母親因長子的去世而終身穿著黑服。
在波斯灣戰爭結束後,海珊被伏法處決,1991年,也因美國政府的支持,庫德人在伊拉克境內成立自治區,可以合法擁有自己的民選總統、軍隊以及經濟預算。承平時代的庫德斯坦迎來飛躍性的經濟成長,與昔日光景相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走過戰亂後的庫德自治區,經濟起飛,一派河清海晏風光。